第60章 老实人倔脾气(2 / 4)
成现实。
“且慢且慢。钱大人,三千箭雨灭唐崖啊,不带点箭头回去吗?”
幸好外头雨大淹没了曹少的恶意挑衅,不然又得一番计较。但引来钳工对曹少的不满,“别欺负老实人,有些过了哈。”
曹少人不坏,一经提醒也觉得自己这阵子有些飘。这段时间以来做事顺风顺水,很多事被自己一语道中故自信心屡攀新高,说话口气也大了也不那么尊重人了。如此,虚心接受批评,保证下不为例,毕竟开门做生意客户是上帝。
没看懂?那就解释一下。
首先,万箭齐发还是三千箭雨估计只能在影视剧里出现,真实战场中难得一见。因为箭可不便宜,万箭漫射和烧钱没有区别。一支中档羽箭够一个土家普通百姓7天的饭钱,箭镞、箭杆、箭羽三样的价格或各取三分。放在贫困县施州卫,弓箭很多时候是当狙击枪来用的,追求的是精准击杀。
其次,不论钳工做的精钢箭镞还是巴东铁匠铺打造的铁箭头,箭头都是要回收二次利用的。箭头抗造没那么容易坏,箭杆和箭羽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品。箭射在铁甲射在石头上,箭杆八成得崩坏开裂,箭羽经高速扰流那也一定没法再用。
最后,巴东打不过唐崖,打扫战场那肯定是唐崖的福利,可以二次利用的箭头也就被唐崖捡去了。巴东跟唐崖干仗谈不上送人头吧,送箭头那是百分百的。巴东房安东是有钱人不假,但有钱人可不一定傻。
所以,战场消耗和态势综合体现的战争经济学决定了巴东屯下的三千箭头足够用到地老天荒。
还不甚了了?那就请当年箭馆的VIp泰森出场讲解。
读过初中的都知道,古文精炼,不像现代汉语有那么多词组词汇,古文一字一意。箭矢,在古代便分箭和矢,以竹为箭,以木为矢。就是说,箭杆用竹子做的叫做箭,用木头做的称为矢。《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记载:‘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意思说箭杆的材料用竹子、柳树、桦树制成,逼急了也有用芦苇杆凑合的。
绝非瞎讲究,一般情况下竹质箭杆并非想象中的单根竹管,而是把若干竹片粘合一起施以打磨抛光矫直松漆等一系列步骤加工而成。制作木质箭杆也不是随便什么木头就能拿来用的,基本就柳木、桦木两种。为确保木箭杆的直度,得用箭杆整直器也就是常说的端子进行矫直。矫字里面带个矢就来源于此。箭杆矫正只是箭杆制作的其中一步,加工、抛光、上漆、缠线,每个环节都消耗人力物力,一支箭不金贵但也不便宜,在北宋要70文钱相当于平民几天的生活费,清代一支军用箭造价3分银子,相当于尊贵的八旗兵一天的饭钱了。
至于箭羽就尤其重要了,其优劣大大影响箭的速度和精准度。箭羽不是整根羽毛,得剖开后安装。箭羽越硬越好,以雕翎为佳鹰翎次之。雁翎鹅翎比较软不抗风遇风则歪,是最末等的箭羽材料。
泰森总结性道:“好比是室内装修,乳胶漆、水电管材等建材材料的市场价格是跌的,可人工猛涨,房东总是嫌装修贵,其实贵在了装修师傅们的人工上。箭的贵,也贵在人工。”接着话锋一转,“刚才我一直作壁上观,想得通透。要说总归是唐崖暴力,巴东受欺压,我却同情理解唐崖,想必巴东奸商坑蒙拐骗让唐崖淳朴百姓经济上老是吃亏上当。老实人倔脾气…”
泰森的嘴巴还在蠕动着,可曹少只听到‘老实人倔脾气’,之后便声声不能入他耳了。他突然心念动,突然想到了二十里水路外的独家村。外头的大雨拦不住思念之苦和挂念之深,曹少披上蓑衣便要出门,胶皮拦他,“雨天路滑天色昏暗,小心再从山上滚下去。你要去哪里?”
“滚下去谷子再来救我。你们不给我放假,害我没时间谈朋友。我去哪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