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7 / 9)

加入书签

“立” 的境界上达到较高水平,离不开他在 “共学” 阶段的勤奋学习。颜回 “闻一知十”,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为他后来坚守 “仁” 的原则,在贫困的生活中 “不改其乐” 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现代社会,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也印证了 “共学” 的重要性。比如,“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在 “共学” 阶段,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物理学知识,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基础。这为他后来 “适道”—— 投身中国的国防事业,“立”——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科研岗位,“权”——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科研策略,实现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石。

(二)“适道” 定向:信念是进阶的指引

“适道” 作为人生成长的进阶,为 “立”“权” 的实现提供了信念指引。没有 “适道” 阶段的信念共鸣,就无法在困境中找到坚守的动力,也无法在灵活变通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比如,南宋时期的文天祥,之所以能在 “立” 的境界上展现出坚定的品格,在 “权” 的境界上灵活应对元军的劝降,离不开他 “适道” 阶段形成的 “忠君爱国” 信念。正是这份信念,指引着他在困境中坚守,在变通中不迷失方向,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念。

在现代社会,“适道” 的信念指引作用也十分显着。比如,“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的创始人邓飞,在 “适道” 阶段形成了 “帮助贫困山区孩子解决吃饭问题” 的信念。这份信念指引着他在 “立” 的阶段,面对资金短缺、社会质疑等困难时坚守初心,在 “权” 的阶段,根据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运营策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 为支撑:坚守是进阶的保障

“立” 作为人生成长的淬炼,为 “权” 的实现提供了坚守保障。没有 “立” 阶段的困境坚守,就无法在灵活变通中守住原则的底线,“权” 也会沦为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

比如,明代的方孝孺,之所以能在 “权” 的境界上,面对朱棣的威胁时不妥协、不变通,坚守自己的原则,离不开他 “立” 阶段形成的坚定品格。正是这份坚守,让他在灵活变通的边界上守住了原则底线,不被外界压力所动摇。

在现代社会,“立” 的坚守保障作用也不可或缺。比如,“敦煌女儿” 樊锦诗,在 “立” 阶段形成了 “保护莫高窟文物” 的坚定信念与品格。这份坚守,让她在 “权” 的阶段,根据莫高窟保护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保护策略,比如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既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原则目标,又避免了没有坚守的盲目变通。

(四)“权” 为升华:智慧是进阶的巅峰

“权” 作为人生成长的巅峰,是 “共学”“适道”“立” 三个境界的最终升华。没有 “权” 的灵活变通,“共学” 的知识、“适道” 的信念、“立” 的坚守,都可能沦为僵化的教条,无法在复杂的现实中实现最大价值。

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正是在 “共学” 积累知识、“适道” 明确 “富国强兵” 信念、“立” 坚守改革原则的基础上,通过 “权” 的灵活变通,实现了秦国的强大,让 “共学”“适道”“立” 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现代社会,“权” 的升华作用也十分明显。比如,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 “共学”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道” 明确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信念、“立” 坚守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通过 “权” 的灵活变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让 “共学”“适道”“立” 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