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4 / 9)
友与学生,方孝孺也被处死。方孝孺的 “立”,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对道义的坚定坚守,他用生命诠释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品格力量。
在现代社会,“立” 的例子也很多。“敦煌女儿” 樊锦诗,便是在困境中坚守的典范。1963 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当时的莫高窟环境极其恶劣,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粗粮,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还时常有沙尘暴袭来。许多与她一起前来的同事,因为受不了这样的环境,纷纷选择了离开。但樊锦诗却选择了坚守,她深知莫高窟文物的珍贵,明白保护莫高窟是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坚守的过程中,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与家人长期分居两地,无法照顾父母与孩子;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大,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资金短缺,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保护工程。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如今,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坚守了六十多年,她用自己的坚守,让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立” 不仅能彰显我们的品格与信念,还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成长。在坚守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这些困难与挫折会磨练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二)“立” 的局限:坚守原则,未必灵活变通
虽然 “立” 是成长的淬炼,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 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因为 “立” 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 “权” 则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有些人过于执着于原则的形式,而忽略了原则的本质,导致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便是这样的例子。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始终坚守 “仁义” 的原则,认为打仗也应该讲仁义,不能趁人之危。在泓水之战中,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隔河对峙。楚军开始渡河时,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机发动进攻,可宋襄公却认为 “趁人之危不是仁义之举”,拒绝了这个建议。楚军渡过河后,还没有摆好阵势,又有人建议宋襄公发动进攻,宋襄公再次拒绝,说 “等楚军摆好阵势再进攻,才是仁义之举”。结果,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发动猛烈进攻,宋国军队大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宋襄公的 “立”,虽然坚守了 “仁义” 的原则,但却过于僵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导致了失败。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些管理者过于坚守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员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当员工遇到特殊困难,需要灵活调整工作安排时,这些管理者却坚持 “按规章制度办事”,不给予任何通融。这样做虽然维护了规章制度的 “原则”,但却伤害了员工的感情,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这并不是说 “立”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立”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变通智慧,要学会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实现 “权” 的境界。
四、权:变通中的智慧者 —— 成长的巅峰
“可与权”,指的是可以在原则下灵活变通的人。“权” 是人生成长的巅峰,是在 “立” 的基础上,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权” 不是对原则的违背,而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不是盲目变通,而是基于智慧的判断。孔子说 “可与立,未可与权”,就是强调 “权”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极高的智慧与能力。
(一)“权” 的内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