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三德立身: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底气(6 / 9)
到研制核潜艇的任务时,我国既没有相关技术资料,也没有先进设备,甚至连核潜艇的实物都没见过。他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简易模型模拟试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摸索前进。
研制过程中,黄旭华面临着双重压力:工作上,技术瓶颈一个接一个,多次试验失败让团队士气低落;生活上,为了保密,他不能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父亲去世时都没能回家奔丧,妻子和孩子也因他常年不在家而饱受艰辛。有人劝他:“这活儿太苦了,还看不到头,不如放弃吧。” 但黄旭华没有动摇,他说:“核潜艇是国家的重器,再难也要搞出来。”
就这样,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坚守了 30 年,终于在 1970 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核潜艇成功下水的那一刻,黄旭华泪流满面 —— 他用 30 年的坚韧,完成了从 “零” 到 “一” 的突破,也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勇者,能在漫长的挫折与等待中,始终保持前行的力量。
(三)坚守正义:直面强权的担当
勇者的 “不惧”,更体现在面对不公与强权时,敢于坚守正义的担当。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便是用生命诠释这种担当的英雄。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投身抗元斗争。他先后在江西、福建等地率军抵抗,多次击败元军,却因寡不敌众,最终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将领为了劝降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甚至将他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三年,用酷刑和饥饿折磨他,试图摧毁他的意志。
可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诗句,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正义宣言。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对他说:“只要你愿意投降,我就任命你为宰相。” 文天祥却坚定地回答:“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国家?只求一死,以谢天下。”
1283 年,文天祥从容就义,年仅 47 岁。他的勇气,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而是在强权与利诱面前,依然能坚守民族气节与正义信念的担当 —— 这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坚守,让 “勇者不惧” 有了更厚重的内涵:真正的勇气,是即便付出生命代价,也绝不向不公与强权低头。
在现代社会,这种坚守正义的勇气,同样体现在许多普通人身上。“最美检察官” 张飚,便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正义的勇者。张飚在新疆石河子市检察院工作期间,发现了一起冤案:青年张高平、张辉叔侄二人被冤枉入狱,判处重刑。为了还叔侄二人清白,张飚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当时,这起案件已经终审判决,许多人劝张飚:“这事儿跟你没关系,别给自己找麻烦了,搞不好还会影响你的工作。” 但张飚没有退缩,他深知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能缺席”。他顶着压力,反复查阅案卷,走访证人,收集证据,甚至自费前往浙江等地调查取证。
这一坚持就是五年,期间张飚遭遇了无数阻力:有人威胁他,有人嘲讽他 “多管闲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在张飚的不懈努力下,案件得以重审,张高平、张辉叔侄二人被宣告无罪释放。张飚的勇气,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面对冤案时,敢于挺身而出、坚守正义的担当 —— 这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坚持,正是 “勇者不惧” 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四、三德合一:人生底气的源泉
孔子提出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非三个孤立的品德,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知” 是基础,让我们看清方向、明辨是非,避免在迷茫中盲目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