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求学之境: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6 / 7)

加入书签

高校与行业专家的课程,涵盖各个领域,学习者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通过电子书、有声书等工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如在通勤途中听有声书、在午休时阅读电子书,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通过专业数据库(如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 等)获取学术资料,为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提供支持。

同时,还可采用 “主题式学习法” 提升获取新知的效率 —— 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知识,避免 “东学一点、西学一点” 的碎片化学习。例如,若想学习 “市场营销”,可围绕这一主题,集中阅读相关书籍(如《定位》《营销管理》)、观看行业报告、参加专题讲座,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非零散记忆孤立的知识点。

2. 科学巩固所学:让知识真正内化

巩固知识需要科学的方法,避免 “学过就忘”。除了前文提到的 “复习法” 与 “实践法”,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 “输出法”,通过 “教别人”“写总结” 等方式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讲解,若能清晰表达,说明已真正理解;定期写学习总结,梳理所学内容,形成思维导图或文字笔记,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发现知识漏洞。

二是 “关联法”,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能让记忆更牢固,也能在运用时快速调取。例如,学习经济学中的 “供求理论” 时,可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 “物价波动”“促销活动” 等现象关联,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历史事件时,可将其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关联,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三)克服学习障碍:保持终身学习的持续性

终身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时间不足、精力有限、动力缺乏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保持学习的持续性,真正践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 应对时间不足: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不足” 是当代人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时间管理。例如,将每天的学习时间分为 “整块时间” 与 “碎片时间”:“整块时间”(如每天 1-2 小时)用于深度学习,如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课程学习;“碎片时间”(如通勤、午休、等待时间)用于浅度学习,如背诵单词、阅读短文、听知识音频。

同时,可采用 “时间管理工具” 提升效率,如 “番茄工作法”(每学习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四象限法则”(将任务分为 “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四类,优先处理重要任务)。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既能保证学习时间,又能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学习的可持续性。

2. 应对精力有限:合理分配精力,避免过度消耗

“精力有限” 也是常见的学习障碍。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若精力分配不当,容易导致疲劳与放弃。解决这一问题,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节奏:

一是 “难易结合”,避免长时间学习难度过高的内容。将复杂的学习任务与简单的学习任务交替进行,如学习专业知识后,可阅读轻松的散文或听音乐放松,缓解大脑疲劳。

二是 “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运动。学习之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瑜伽、散步),既能缓解压力,又能提升精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3. 应对动力缺乏:寻找内在动力,建立激励机制

“动力缺乏” 是导致学习中断的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