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求学之境: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4 / 7)

加入书签

明代的徐霞客,一生致力于地理考察,他的 “犹恐失之” 体现在对考察成果的严谨记录与整理上。徐霞客游历全国二十余年,每到一处,都详细记录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植被、风土人情,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从未间断。他白天考察,晚上在油灯下整理笔记,反复核对细节,生怕出现遗漏与错误。晚年回到家乡后,他又花费数年时间整理这些笔记,最终形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着作不仅是中国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详细记录岩溶地貌与火山地貌的着作之一。徐霞客的做法,正是 “犹恐失之” 的生动实践 —— 他深知考察成果的珍贵,以敬畏心守护每一份记录,通过反复整理与核对,确保知识的准确传承。

2. 当代社会的 “犹恐失之” 价值

在当代社会,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让一些人忽视了 “巩固” 与 “实践” 的重要性,陷入 “学过就忘” 的困境。据研究表明,一个人若不及时复习,在学习新知识后的 24 小时内,会遗忘约 50% 的内容;一周后,会遗忘约 70% 的内容。因此,“犹恐失之” 的态度在当代社会更显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所学,避免知识的流失。

在教育领域,“犹恐失之” 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定期复习所学内容,通过做笔记、思维导图、错题整理等方式巩固知识,甚至将所学的知识讲解给他人听(“费曼学习法”),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种做法,正是 “犹恐失之” 的体现 —— 通过反复巩固与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避免 “学过就忘”。

在职业发展方面,“犹恐失之” 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专业竞争力。例如,一位程序员若想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平,不仅需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与技术框架,还需要不断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项目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如果只学新技能而不巩固基础,一旦遇到复杂问题,便会因基础不牢而无法解决;如果只学不练,即便掌握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无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犹恐失之” 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职业发展中保持优势,避免因知识流失而被淘汰。

(二)“犹恐失之” 的实践:从 “复习巩固” 到 “学以致用”

“犹恐失之” 的核心是 “守护”,但 “守护” 并非一成不变的保存,而是通过复习与实践让知识 “活” 起来,真正为己所用。

1. 复习巩固:让知识扎根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复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遗忘,还能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当代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复习:例如,采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制定复习计划,在知识遗忘的关键节点进行复习,提高记忆效率;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与记忆;通过与他人讨论、分享,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

2. 学以致用:让知识 “活” 起来

实践是巩固知识的最佳方式,也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孔子强调 “学以致用”,他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意思是即便能背诵《诗经》三百篇,若将政事交给你却无法处理,让你出使国外却无法独立应对,那么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否则便是 “纸上谈兵”。

在当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