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4 / 9)

加入书签

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理想,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

2. “侗而愿” 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侗而愿” 的品性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环境中,许多人追求 “速成”“捷径”,变得浮躁浮夸,而 “侗而愿” 的人虽不张扬,却能凭借质朴的品性与笃实的态度,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最终取得成就。

例如,“大国工匠” 徐立平,从事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工作,这项工作危险系数极高,被称为 “在炸药堆里绣花”。徐立平外表质朴,不善言辞,却内心笃实,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技术,每天重复着精细的操作,误差不超过 0.2 毫米。他从未追求名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勤恳与认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徐立平的 “侗”,是不慕名利的质朴;他的 “愿”,是精益求精的笃实,这种品性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任教四十余年。她外表质朴,生活简朴,却内心笃实,始终坚守在偏远山区,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她克服了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用勤恳的态度与无私的奉献,帮助无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支月英的 “侗”,是不图回报的质朴;她的 “愿”,是教书育人的笃实,这种品性让她成为 “感动中国” 的榜样。

(二)“侗而不愿” 的虚伪:质朴外衣下的懒惰与敷衍

“侗而不愿” 的人,将 “质朴” 作为掩饰懒惰与敷衍的外衣 —— 他们看似憨厚老实,不善言辞,实则内心缺乏笃实的态度,不愿付出努力,做事敷衍了事,遇到困难便以 “我本来就很笨”“我没那么多想法” 为借口逃避责任。

1. 历史中的 “侗而不愿” 案例

晚清时期的一些官员,便带有 “侗而不愿” 的特质。当时清朝面临内忧外患,需要官员积极作为、改革创新,而部分官员却以 “质朴” 为掩饰,实则懒惰敷衍。他们表面 “憨厚老实”,对上级唯唯诺诺,却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国内的农民起义,只会 “拖、躲、推”,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如晚清大臣刚毅,出身满洲贵族,外表看似质朴,却思想僵化,反对维新变法,主张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又仓皇出逃,其 “质朴” 不过是掩饰无能与懒惰的借口,最终成为导致清朝灭亡的推手之一。

民国时期的一些文人,也存在 “侗而不愿” 的问题。他们表面 “质朴清高”,标榜 “不问世事”,却不愿深入研究学问,也不愿关注社会现实,作品空洞无物,态度敷衍了事。部分人甚至靠贩卖 “怀旧”“感伤” 的情绪获取利益,其 “质朴清高” 不过是掩饰浅薄与懒惰的伪装,失去了文人应有的笃实与担当。

2. 当代社会的 “侗而不愿” 现象

在当代社会,“侗而不愿” 的现象在职场、学习中尤为常见。一些职场新人,表面 “憨厚老实”,对同事、领导表现得顺从听话,却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做事敷衍了事:领导安排任务时,他们只会 “好的、知道了”,却不主动思考如何做好;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他们便以 “我是新人,不懂” 为借口,不愿学习、不愿改进;面对挑战时,他们更是选择逃避,认为 “我本来就不擅长这个”。这种 “侗而不愿” 的品性,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给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在学习中,一些学生也表现出 “侗而不愿” 的特质。他们表面 “质朴单纯”,看似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却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做事敷衍: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作业照搬照抄不理解,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成绩不理想便以 “我脑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