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11 / 22)

加入书签

明代的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坚持自己的道义原则,被朱棣灭十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这些 “士”,他们深知践行 “仁” 的道路充满了危险,却依然选择坚守,因为在他们心中,“仁” 的信念比生命更加重要。

古代的 “士” 在践行 “仁” 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内心的考验。在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时,能否坚守 “仁” 的准则;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否保持坚定的信念;在面对他人的误解与质疑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对 “士” 内心的巨大考验。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正是对古代 “士” 内心坚守的最好诠释。

东汉时期的杨震,便是一位能够抵御功名利禄诱惑的 “士”。杨震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誉为 “关西孔子”。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王密因此得以担任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见杨震,希望杨震能够收下。杨震却坚决拒绝,他说:“我了解你的才华,才举荐你,你却这样做,是不了解我啊!” 王密说:“深夜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杨震的 “四知” 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古代 “士” 在面对功名利禄诱惑时的坚定立场,也诠释了 “仁” 的准则在内心的重要地位。

古代践行 “仁” 的道路之 “远”,还体现在 “仁” 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 “士” 的接力传承。孔子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 “仁政” 理想,但他通过教育培养了大批弟子,这些弟子将孔子的 “仁” 学思想传播到了各地,为后世 “仁” 的践行奠定了基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仁” 学思想,提出了 “仁政” 的具体主张,进一步丰富了 “仁” 的内涵。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让 “仁” 的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 “士” 的接力传承,“仁” 的思想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二)现代践行 “仁” 之路的 “远”:挑战与突破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践行 “仁” 的道路依然 “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对 “仁” 的践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更加看重个人的利益与得失,将功名利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精神的修养与 “仁” 的准则。这种快节奏与功利化的思想,使得一些人变得冷漠、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利于 “仁” 的践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公交车上,年轻人坐在座位上,对身边的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不愿让座;马路上,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周围的人却纷纷围观,不愿伸出援手;工作中,有些人为了追求业绩,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现代社会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对 “仁” 的践行造成阻碍的具体体现。

其次,现代社会的复杂矛盾与问题,也给 “仁” 的践行带来了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人都肩负起 “仁” 的责任,从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