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从孔子之语悟礼与德的共生(3 / 10)
人的温度,又有维护自我尊严的底线,既不卑不亢,又得体适度。例如,孔子在与诸侯交往时,始终保持 “恭而有礼” 的态度,既尊重诸侯的地位,行符合 “朝礼” 的礼仪,又坚守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因 “恭” 而妥协,这种 “恭” 既赢得了诸侯的尊重,又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避免了 “劳而无功” 的困境。
(二)慎而无礼则葸:过度谨慎的怯懦与错失
“慎” 是君子的重要品德,指行事谨慎、深思熟虑,是避免犯错、确保决策正确的重要保障。但在缺乏 “礼” 的约束时,“慎” 会异化为过度谨慎、畏首畏尾,导致错失机遇、陷入 “葸惧不前” 的被动局面。
这种 “无礼之慎” 的 “葸”,首先体现在对机遇的错失。“礼” 不仅规范行为,更蕴含着 “时宜” 的智慧 —— 在该谨慎时深思熟虑,在该行动时果断坚决。缺乏 “礼” 的 “慎”,会让人陷入 “过度思考” 的误区,面对机遇时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例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国君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水之战中,过度强调 “仁义之慎”,坚持 “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 的原则,无视战场形势的变化与大臣的劝谏,一味谨慎退让,最终导致宋军大败,自己也身负重伤。宋襄公的 “慎”,看似符合 “仁义”,实则是缺乏 “礼” 的 “时宜” 智慧,沦为 “葸惧” 的怯懦,不仅错失了战胜楚国的机遇,更让国家陷入危机。
其次,“无礼之慎” 的 “葸” 还体现在对责任的逃避。“礼” 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应承担的责任,“慎” 的品德需与 “礼” 所规定的责任相结合,才能成为积极的行为准则。缺乏 “礼” 的 “慎”,会让人以 “谨慎” 为借口,逃避应尽的责任。例如,春秋时期的一些大夫,面对国家危难时,以 “谨慎行事” 为由,不主动提出解决方案,不承担救国责任,而是一味观望、推诿,这种 “慎” 并非真正的深思熟虑,而是对 “礼” 所规定的 “臣子之责” 的背离,是 “葸惧” 的怯懦,最终只会让国家在危机中愈发沉沦。
孔子主张 “慎而有礼”,认为 “礼” 是 “慎” 的边界与指引。这种 “礼” 的约束,让 “慎” 既有深思熟虑的理性,又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既不盲目冒进,又不怯懦退缩。例如,孔子的弟子冉有,在担任季孙氏家臣时,面对季孙氏欲 “堕三都” 的计划,既谨慎分析形势,考虑到 “堕三都” 可能引发的矛盾,又积极承担 “家臣之责”,协助季孙氏制定实施方案,最终成功堕毁两座都城。冉有的 “慎”,既符合 “礼” 所规定的家臣责任,又避免了 “葸惧不前” 的怯懦,展现了 “慎而有礼” 的君子风范。
(三)勇而无礼则乱:无度勇敢的暴力与祸端
“勇” 是君子的重要品德,指临危不惧、坚守正义,是维护道德、抵御邪恶的重要力量。但在缺乏 “礼” 的约束时,“勇” 会异化为无度的暴力、肆意的争斗,导致社会混乱、引发 “祸乱”。
这种 “无礼之勇” 的 “乱”,首先体现在个人层面的暴力冲突。“礼” 规范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方式,倡导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处理分歧,而无 “礼” 的 “勇”,会让人将 “勇敢” 等同于 “武力”,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引发个人之间的冲突与伤害。例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公子宋,因 “食指大动” 的预言未被郑灵公满足,便 “染指于鼎”,以暴力方式宣泄不满,随后又联合公子归生弑杀郑灵公,引发郑国的内乱。公子宋的 “勇”,缺乏 “礼” 的约束,沦为无度的暴力,不仅害死了郑灵公,还让郑国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成为 “勇而无礼则乱” 的典型案例。
其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