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论孔子接见互乡童子的包容智慧(5 / 10)
度 ——“甚” 即 “过分”“极端”,孔子认为,对人的评价不应走向极端,既不能因一个人的过往不足就完全否定其当下的进步,也不能因一个人的当下进步就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应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把握好评价的 “度”。
这种反对极端化的态度,与孔子的 “中庸” 思想一脉相承。“中庸”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其核心是 “不偏不倚”“适度合理”,反对 “过” 与 “不及”。在评价他人时,“过” 表现为过度苛责 —— 抓住他人的过往错误或地域标签不放,完全否定其当下的进步;“不及” 则表现为过度宽容 —— 忽视他人的问题与不足,盲目肯定其所有行为。孔子的 “唯何甚”,正是对这两种极端态度的批判,主张在评价他人时,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给予肯定与鼓励,也要客观看待其不足,给予引导与帮助。
例如,在现代职场中,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常易陷入极端化误区:有的管理者因员工一次工作失误,就完全否定其以往的业绩与能力,将其定义为 “不合格员工”,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失去工作热情;有的管理者则因员工过往的优秀表现,忽视其当前工作中的敷衍与失误,一味纵容,最终影响团队整体效率。这两种极端态度,都违背了 “唯何甚” 的理性原则。若管理者能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导,既肯定员工过往的贡献与当下的进步,也客观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便能在激励员工的同时,推动团队持续发展。例如,某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者在面对一位曾多次犯错但近期有明显进步的员工时,并未纠结于其过往失误,而是在团队会议上肯定其近期的创新方案(“与其进”),同时私下与其沟通,分析过往失误的原因并提供改进方法,这种理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更激发了其持续进步的动力,最终该员工成长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在家庭教育中,“唯何甚” 的态度同样重要。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因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就斥责其 “不努力”“没出息”,或因孩子一次获奖就过度溺爱、忽视其品德培养,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若家长能以 “不偏不倚” 的态度看待孩子 —— 考差时,关注孩子是否有分析错题、总结经验的进步意识(“与其进”);考好时,提醒孩子戒骄戒躁、继续保持学习热情,便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孔子的 “唯何甚”,本质上是一种 “理性包容” 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评价他人时,要摒弃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个体的成长与变化,在肯定进步中引导改进,在包容不足中促进成长。
(三)“不保其往也”:放下过往标签,聚焦当下选择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中的 “不保其往”,是孔子评价逻辑的核心 ——“往” 即个体的过往经历、身份标签或历史行为,“不保其往” 意为不被个体的过往所束缚,不因其过往的不足或标签而否定其当下的 “洁己以进”。这一思想打破了 “出身决定论”“过往决定未来” 的固化思维,为个体成长提供了 “重新开始” 的可能性,是对个体价值的最大尊重。
在春秋时期,“过往” 与 “身份” 往往是评价一个人的核心标准 —— 贵族子弟即便无才无德,也能凭借出身获得尊重与地位;平民或边缘地域的人,即便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也常因 “过往标签” 被轻视。孔子的 “不保其往”,正是对这种固化评价体系的挑战。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由其出生时的身份或过往的行为决定,而应由其当下的选择与追求定义。互乡童子虽来自 “难与言” 的地域(“往”),但他主动求见、渴望学习的 “洁己以进”(当下选择),才是评价其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