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6 / 17)
能力,朝政被权臣把持,便客观指出 “卫灵公之无道也”;在齐国,他看到齐景公重视礼治、关心民生,便肯定齐国的政治优势,但也指出其 “不能善终” 的隐患。这种客观的 “多见” 态度,让孔子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各国的政治状况,为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历史研究领域,突破主观局限的 “多见” 是确保研究真实性的基础。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不仅广泛查阅正史文献(“多见”),还注重收集墓志、碑刻、敦煌文书等一手资料,通过多方印证来还原历史真相。他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避免受到传统史观或个人情感的影响,例如在评价曹操时,既不认同《三国演义》中对曹操 “奸雄” 的片面刻画,也不盲目推崇其 “治世之能臣” 的形象,而是基于史料客观分析曹操的政治举措、军事才能与历史影响,最终形成了公允的历史评价。若陈寅恪在 “多见” 时被主观偏见左右,其历史研究便会失去学术价值,甚至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
在现代新闻报道领域,客观的 “多见” 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优秀的记者在进行新闻调查时,会深入事件现场,采访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多见”),并避免将个人观点融入报道中。例如,在报道一场社会争议事件时,记者不仅会采访事件的受害者、目击者,还会采访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甚至是与事件相关的对立一方,通过全面、客观的观察与记录,向公众呈现事件的完整真相。若记者在 “多见” 时带有主观偏见,只采访符合自己立场的对象,便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引发公众对事件的误判,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四、“多闻” 与 “多见” 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的求知双翼
孔子将 “多闻” 与 “多见” 并列提出,并非偶然 —— 二者并非相互独立的求知路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求知者获取知识、深化认知的 “双翼”。缺乏 “多闻” 的 “多见” 会陷入 “经验主义” 的误区,缺乏 “多见” 的 “多闻” 则会沦为 “纸上谈兵” 的空谈,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求知目标。
(一)“多闻” 为 “多见” 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
“多见” 虽然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但并非盲目进行 ——“多闻” 所积累的间接经验,能够为 “多见” 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帮助求知者更有方向、更有深度地进行观察与实践。
在科学探索中,“多闻” 的理论知识对 “多见” 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天文学家在观测宇宙之前,会先通过 “多闻” 学习天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 —— 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恒星演化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为他们的 “多见”(天文观测)提供了认知框架:他们知道应该观测哪些天体、如何分析观测数据、如何判断观测现象是否符合理论预期。若缺乏这些 “多闻” 的理论基础,天文学家的 “多见” 便会陷入盲目 —— 他们可能无法识别重要的天体现象,无法解释观测到的数据,更无法实现科学发现。例如,哈勃望远镜在观测宇宙时,正是基于 “宇宙膨胀理论” 这一 “多闻” 知识,才能够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计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为宇宙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若没有 “宇宙膨胀理论” 的指导,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便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无法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在教育领域,“多闻” 的教育理论也为教师的 “多见”(观察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例如,教师通过 “多闻” 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了解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获取。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在 “多见”(观察学生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