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默学不倦:夫子的修行(5 / 6)
诲人不倦” 精神。学者淳于髡 “博闻强记”(默识),“学无所主”(好学),“数使诸侯,未尝屈辱”(诲人以事);荀子 “三为祭酒”,“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默识),“着数万言”(好学),“授徒甚众”(诲人)。稷下学宫 “不治而议论” 的自由氛围,使 “默识、好学、诲人” 成为学者的自觉,推动了百家争鸣的繁荣。
汉代的太学,以 “五经博士” 传授经典,“博士弟子” 需 “默而识之” 背诵经文,“学而不厌” 钻研章句,学成后 “诲人不倦” 教授生徒。董仲舒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这种 “诲人” 方式虽显刻板,却使儒家经典得以系统传承,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默识、好学、诲人” 的链条不断延伸。
唐代的国子监,“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兼容经史、法律、艺术、算学,体现 “学而不厌” 的广度;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默而识之” 整合各家注释;韩愈 “传道授业解惑”,在《师说》中强调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践行 “诲人不倦”。唐代科举虽以诗赋取士,国子监仍保持 “默识经典、好学博览、诲人传薪” 的传统,使文化传承不绝。
宋代的书院,是 “默识、好学、诲人不倦” 的集大成者。白鹿洞书院 “藏书数千卷”(默识之资),朱熹 “与诸生讲学其中”(诲人),制定学规引导 “为学之序”(好学);岳麓书院张栻 “发明天理人欲之辨”(默识),“从学者众”(诲人),强调 “学贵力行”(好学)。书院 “自由讲学” 的模式,使孔子的教育精神得以复兴,正如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所言 “群居讲习,互相切磋,其益无穷”。
明代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 “默识” 与现实结合;顾宪成、高攀龙 “讲学不辍”(诲人),“读书必躬行实践”(好学)。东林学者虽因议论朝政遭打压,却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展现了 “默识、好学、诲人” 的社会担当 —— 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经世济民的准备。
七、当代践行:数字时代的古老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默而识之” 提醒我们深度阅读的重要。碎片化信息取代了系统学习,即时搜索弱化了记忆能力,我们更需要 “默而识之” 的沉淀 —— 如钱钟书 “横扫清华图书馆”,读书笔记积累数万页;如陈寅恪 “读书先识字”,对史料 “默记于心”。这些学者的实践证明,真正的知识需要在静默中消化,而非在刷屏中掠过。
“学而不厌” 在当代表现为终身学习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通行证”,与孔子的 “学而不厌” 一脉相承。物理学家杨振宁 “80 岁仍在研究新课题”,史学家钱穆 “90 岁仍着书立说”,他们的 “不厌” 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源于对知识的热爱,正如杨振宁所言 “科学的美是永恒的,追求这种美是无尽的”。
“诲人不倦” 在当代教育中升华为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教育家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张 “教学做合一”,将 “诲人” 变为 “教人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 “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在大山深处 “诲人不倦”,证明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雅斯贝尔斯语)。
在线教育的发展,为 “默识、好学、诲人不倦” 提供了新形式。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