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智水仁山,生命之境(5 / 7)
。他在《本草纲目》序言中写道:“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这种在艰辛中坚守的快乐与执着,让生命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其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的艺术理念(知者之乐);他任潍县县令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得罪权贵被罢官,却始终保持豁达,活到七十三岁,其 “难得糊涂” 的处世哲学中蕴含着仁者的智慧(仁者之寿)。他画竹时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这种在艺术中沉醉、在为民中坚守的人生,展现了乐与寿的和谐。
近代的齐白石,画虾堪称一绝,在笔墨变化中享受创作的快乐(知者之乐);他为人谦和,卖画不论身份,对贫苦者常分文不取,活到九十五岁,其画作至今影响深远(仁者之寿)。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种在艺术探索中保持本真、在生活中坚守善良的态度,让生命既快乐又绵长。
当代的杨绛,在文学创作与翻译中展现智者之乐,翻译《堂吉诃德》历时二十余年,创作《我们仨》平淡中见深情;她淡泊名利,晚年将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活到一百零五岁,其 “不争” 的智慧与 “慈悲” 的仁德,让精神获得永恒(仁者之寿)。她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种在沉静中创造、在奉献中坚守的人生,完美诠释了乐与寿的真谛。
五、山水与人心:生命境界的现代启示
在浙江杭州的西湖,白居易与苏轼先后筑堤,一白一苏,如两条玉带缠绕湖岸。白堤植桃柳,苏堤种芙蓉,既顺应西湖的水文特点(知者之智),又方便百姓游览(仁者之仁)。如今的西湖,既保留着 “三潭印月” 的静谧,又见证着 “断桥残雪” 的灵动,成为智水仁山交融的象征。游客漫步湖畔,既能感受自然之美,也能体悟人文之韵,正如孔子所言,在山水中照见自己的生命境界。
在安徽黄山,奇松怪石展现山的沉稳,云海温泉流动水的灵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感叹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当代的黄山守护者,既用现代科技监测山体变化(智者之动),又小心翼翼地维护生态平衡,不破坏自然原貌(仁者之静)。他们说:“守护黄山,既要懂它的‘动’—— 气候变化、植被生长;也要敬它的‘静’—— 亿万年的沉淀。”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科学的守护,正是现代版的 “智水仁山”。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如流动的历史,飞天的飘带似流水灵动(知者之乐);而九层楼的佛窟如山峰屹立,历经千年风沙而不倒(仁者之寿)。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扎根大漠五十余年,既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壁画(智者之动),又坚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原则(仁者之静),被称为 “敦煌女儿”。她说:“敦煌的美,在于它的流动与坚守。” 这种在保护与传承中平衡动静的智慧,让千年石窟焕发新生。
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如仁者静立,金沙江似智者奔流。纳西族人既保留着东巴文化的古老传统(仁者之静),又发展生态旅游,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知者之动)。当地的老人常说:“雪山给我们依靠,江水给我们智慧。” 这种对自然的感恩与对变化的包容,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中智与仁的统一。
在城市建设中,苏州的平江路堪称典范。既有 “小桥流水人家” 的水韵(智之动),又有 “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山静(仁之静)。设计师在改造时,既保留古街格局,又引入现代业态,让老字号与新店铺相得益彰。居民说:“住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这种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