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不伐之德:孟之反的君子风度(4 / 7)

加入书签

是沧海一粟,真正的功劳属于国家和人民。” 钱学森的 “不伐”,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谦逊的科学家精神。

这些 “不伐” 的典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功劳却不夸耀,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功劳归于集体或他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传承了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也丰富了儒家君子品德的内涵,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伐” 与 “自矜” 的博弈:人性中的永恒挣扎

“不伐” 与 “自矜”(自夸、自大)是人性中两种对立的倾向,它们之间的博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永恒的挣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既有追求认可、渴望成功的欲望,这可能导致 “自矜”;也有尊重他人、重视集体的意识,这可能导向 “不伐”。这种挣扎,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矜” 源于人的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有些人因为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功劳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 “自矜” 往往是一种补偿心理,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而 “不伐” 则源于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充足。那些内心强大、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人,不需要通过他人的称赞来证明自己,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功劳,所以能够保持谦逊。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自矜” 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在一个崇尚竞争、鼓励炫耀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产生 “自矜” 的倾向。比如在一些企业中,过分强调个人业绩,鼓励员工炫耀自己的成就,这会导致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团队合作受到影响。而在一个重视合作、崇尚谦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践行 “不伐” 的品德。比如在一些传统的乡村社区中,人们更看重集体的利益,鼓励互相帮助,这会让人们更愿意分享功劳,而不是独自夸耀。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矜” 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自矜” 者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功劳,忽视他人的贡献,这会导致不公平感和怨恨情绪的产生。而 “不伐” 则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集体的关怀,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不伐” 与 “自矜” 的博弈,本质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中心与他人关怀、短期欲望与长期价值之间的较量。这种较量,不仅考验着每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发展。孟之反的 “不伐”,为我们在这场博弈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提供了榜样 —— 即使在败军之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依然能够坚守谦逊的品德,将集体利益和他人感受放在首位。

七、“不伐” 之德的现代价值:在竞争社会中保持谦逊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强调自我推销的社会中,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推销自己,夸耀自己的优点和成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伐” 之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竞争中保持清醒,在成功时保持谦逊,在合作中建立信任。

首先,“不伐”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总是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难以建立真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而一个保持谦逊、不伐己功的人,则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在团队工作中,那些能够将功劳归于团队成员,而不是独自夸耀的人,往往能够赢得团队的支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