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以礼让兴国: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4 / 7)
“草畜平衡” 制度为例,牧民们通过协商划定放牧区域,主动放弃过度放牧带来的短期利益,以换取草场生态的长期可持续性。在草原上,牧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放牧规则,为了草原的长远发展,大家相互谦让,合理规划放牧区域。这种现代 “让德” 实践,与《礼记?月令》中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 的古训一脉相承,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长远利益与和谐共生的共同追求。
四、当代社会的礼治困境与重构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礼治失落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传统礼治面临严峻挑战。城市社区的 “原子化” 现象日益严重,在北京某大型社区的调研显示,78% 的居民甚至不知道邻居姓名,“老死不相往来” 成为普遍现象。走进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紧闭房门,邻里之间互不相识,缺乏交流。传统 “让德” 所依赖的熟人网络逐渐瓦解,导致共享单车被私占、公共绿地被圈占等不文明现象频发。上海推行 “垃圾分类” 政策初期,因部分居民缺乏 “让渡便利、共担责任” 的共识,引发诸多矛盾。在一些社区,居民们为了图方便,随意丢弃垃圾,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这本质上是公共空间治理中 “礼” 的缺位,说明单纯依靠法律强制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治理。
在职场领域,“内卷化” 竞争导致 “让德” 缺失。某互联网企业推行的 “996 工作制” 引发广泛争议,员工为争夺有限的晋升机会,不得不过度加班,导致 “过劳肥”“职业倦怠” 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些企业的办公室里,深夜依然灯火通明,员工们疲惫地敲击着键盘,为了业绩和晋升拼命工作。这种 “以争代让” 的职场文化,与日本京瓷公司 “敬天爱人” 的经营哲学形成鲜明对比。稻盛和夫通过 “让利于员工、让利于客户” 的理念,将企业打造成 “命运共同体”,使京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凸显了 “让德” 在职场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二)礼治重构的多元路径
在基层治理方面,浙江 “枫桥经验” 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诸暨市枫桥镇将传统 “三老” 制度转化为 “乡贤参事会”,邀请退休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乡贤参与公共事务协商。通过 “礼让调解” 机制,当地将 76% 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例如,在某村土地流转纠纷中,乡贤们凭借威望和智慧,协调各方利益。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诉求,组织大家坐下来协商,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推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 “德治 — 法治 — 自治” 的有机融合,使 “让德” 重新融入现代基层治理体系。
企业治理层面,海尔集团的 “人单合一” 模式充分体现礼治智慧。张瑞敏将传统科层制组织解构为 “小微团队”,鼓励员工自主经营。同时,集团强调 “用户至上” 的让德精神,某小微团队为解决用户投诉,主动赔付三倍损失,虽短期内遭受经济损失,但赢得了长期口碑和用户信任。在海尔的生产车间和服务团队中,员工们时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种 “以让致和” 的策略,助力海尔连续 12 年入选 “全球最具价值品牌 100 强”,证明礼治思想能够为现代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礼治的全球价值:中华文明的治理启示
(一)国际关系中的礼让智慧
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践,向世界展现了 “礼让为国” 的全球治理价值。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过程中,中方建设者们克服高温、缺水等重重困难,不仅高质量地完成港口建设,还主动将港口运营权移交巴方,并投资建设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想象瓜达尔港建设现场,中国工程师和巴基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