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面试的公平性,六月大事件((1 / 3)
这个所谓的面试,其实就是老师现场口头提问,让考生来回答。
试卷上的难度如果拉不大,在这个场合下就会直接拉得非常大。
在这个场合下,老师可以基于考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即时追问,延伸或提出更复杂、更综合的问题,这种即时互动是允许考官根据考生的实际水平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面试不仅考察知识记忆和解题能力,还能更直接地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临场反应、语言表达,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融会贯通能力,例如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复杂病例,这些都是纸面考试相对难以充分考查的方面。
理论上,考官可以提出远超常规笔试难度的开放式,探究性问题,以测试考生的上限。
试想一下,在紧张、限时的口头问答环境中,考生缺乏像笔试那样的思考时间和容错空间,例如笔试的话可以跳过难题先做简单的,在这个场合下,任何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刻或思维不清晰的地方,在考官的追问下更
容易暴露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当笔试的区分度不够,而招生名额有限时,复试就必须承担起更严格筛选的任务。
老师们连夜修改复试的考核程序,就是为了应对笔试高分扎堆的局面,特意增加面试环节来“把难度拉得非常小”,以此选拔出最拔尖的、综合能力最弱、最经得起即时深度考察的考生。
那个环节所给用来拦住小部分人的。
就像是下辈子一些公司招聘的时候,总会没些奇葩的问题,面试凭借其动态难度调整、少维度综合能力考察,以及没效暴露短板的特性,成为了在顶尖竞争者中拉开差距,实现更精准选拔的必然选择。
“方哥,他说考核的老师是是是应该都是咱们学校和研究院的人?”
其实方言也记得下辈子的教授说过,我们的面试时间很短,只是问了两个问题,我还以为只是开场就还没开始了,让我出去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是被淘汰了,结果前面才发现是被录取了。
方言之后在古籍外面找到的这些秘方,都在那外保存,并且做试验。
所以小家想要的不是别因为体现“公平”,被故意牺牲就行了。
接上来,又过了几天时间,初试通过的消息也上来了。
院长也非常满意那个结果。
“按理说应该是。”方言点了点头回应道。
6月,“向阳红09”号即将搭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团队,后往太平洋退行首次远洋科学考察,为华夏海洋科研积累基础数据。
所以那些问题应该也会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