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 义诊三赢,方言家的周末活动(二合一章)(3 / 8)

加入书签

城周边的农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乡,大多还是没上过正经学堂:

    有的是小时候家里穷供不起读书,有的是早年忙着种地、喂牲口,没工夫学认字;就算是年轻些的,也多是只认识自己名字、简单数字,能完整读明白“联合义诊”“基金”这类词的人,并不算多。

    真要是把公司、基金、学校的名字印在医疗箱或搪瓷杯上,多数老乡确实看不懂,顶多觉得“这杯子上有字,挺好看”,根本达不到“让人记住”的宣传效果。

    老胡听完这话,愣了愣才挠头笑:

    “嗨,我倒把这茬忘了!还是你想得细,这要是印了字没人认,白瞎了功夫不说,还显得咱们不接地气。”

    方言想了想说道:

    “也不是完全不能搞宣传,就是得换老乡能懂的法子。比如让跟着去的学生、老中医多跟老乡唠唠,说我们是首都中医药大学的,跟公司、基金一起来给大家免费看病’,嘴上说清楚,比印字管用;再比如送搪瓷杯的时候,顺口提一句‘这杯子是给您喝水的,以后有个头疼脑热,记得咱们城里来的中医能治’,这样既实在,也能让老乡他们记着。”

    听到方言这么说,老胡眼前一亮,说道:

    “哎,你这主意好!嘴上说比印字靠谱多了!那我就不搞花里胡哨的字了,多准备点实用的,除了搪瓷杯,再弄些粗布袋子、艾草贴,都是老乡能用得上的,送的时候跟他们说清楚咱们是谁、来干啥,保准比印字记得牢!”

    “就这么办。”方言点头。

    这时候老胡又对着方言提醒道:

    “诶,不过义诊可不能跑太远了,最好是当天去当天还能回来的那种,你可别忘了,家里还有孕妇等着呢!”

    他说的是方言媳妇儿朱霖和他自己的媳妇儿黄慧婕,虽然距离预产期还有一些时间,但是随着时间临近,这事儿就说不准了。

    其实朱霖还没什么,特别是黄慧婕这种已经四十岁的大龄产妇,她提前分娩的概率会比年轻产妇略高不少。

    其实预产期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准得钉死的日子,就是医生根据你最后一次来月经的时间,大概算出来的一个“宝宝可能出生的日子”,不是说必须得在那天生。临床上大部分宝宝,80%以上吧,都是在预产期前后一两周内出生的,所以就算比预产期早个一两周生,也都在正常范围里,不用一听说提前了就慌里慌张的。

    不过对于大龄产妇(一般指 35岁以上的)来说,确实有可能遇到预产期提前的情况,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身体机能的变化。35岁以上的妈妈,子宫收缩的劲儿、胎盘的功能,可能就不如年轻妈妈那么好。要是胎盘提前“变老”了,比如到了孕晚期,胎盘没办法给宝宝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那身体可能就会自己启动“提前生”的机制,这样是为了保证宝宝的安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