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道地产区的改良,医武不分家(月票加更)(3 / 4)
nbsp; “滴灌?”老范露出茫然的神色。
方言说道:
“这技术我们四年前就引进了,当时报纸上都登了,从墨西哥弄来的。在山西晋中的大寨、河北遵化的沙石峪,还有咱们BJ密云,都试过……果树、蔬菜、粮食作物都种过。”
“1975年那会儿,报纸上还说呢,试验效果特别好,又节水又增产。”
“尤其是河北沙石峪,用这技术浇小麦,咱们还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滴灌用在粮食上的国家呢。这技术早成熟了,你压根不用操心。”
海灯和尚捻着胡须,眼神里带着些惊讶:“这些法子听着新鲜,真能成?”
“总得试试才知道,”方言语气笃定,“就算种出来的比野生的稍差些,只要比普通艾草强,就值当。”
“您想啊,现在多少地方的人想用点好艾草都找不着,哪怕咱们种出八成好的,也能帮不少人。”
他顿了顿,不等海灯发问,又补充道:
“至于采收时节,这个最简单,咱们记着端午前后的日子,按山里的规矩来,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割,晒艾绒的法子也照着您书里写的来,这些老讲究,丢不得。”
海灯和尚看着他眼里的认真,笑道:
“方小友,倒是比我这老头子开通。我以前总想着原汁原味,怕动了山的性子,倒没想过顺着山的性子来改良。”
方言也笑道:
“其实是一个理,咱们都是想让好东西传下去。”
海灯点了点头。
方言继续说道:
“真要成了,我第一时间给您送些新收的艾绒来,您瞧瞧成色。”
“那我可等着,”海灯和尚点头,拿起那本《道门火灸经》递给他:
“这里面记着终南山那几片坡地的具体位置,还有老道们传下来的下种口诀,你拿去,或许用得上。”
其实方言都记下来了,不过人家送书就是个态度。
方言点了点头,也没客气直接收了下来。
接下来方言又和老和尚聊起了,里面的其他书籍,藏医方言和海灯都是二把刀水平所以最先排除在外,他们聊的是关于僧医和道医的一些内容。
老和尚知道一些方言不知道的,而方言在古籍这块儿明显又比老和尚知道的多,两人倒是聊的有来有回,都能在对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加上老范在旁边时不时提出问题,三个人一口气直接聊到了午饭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