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中医群星闪耀时,“方言要不来广州(2 / 5)

加入书签

医界的权威教授放下手头工作,纷纷围拢到邓铁涛和方言身边,目光聚焦在方言展开的那份空白提纲上。

然后开始了讨论。

核心讨论点是目标共识。

众人一致认同方言“战场速查手册”的紧迫性,强调简洁性也就是三分钟辨症、五分钟开方,以及实用性也就是就地取材、常见草药应急。

接着大家开始各抒己见,将方言的提纲框架细化。

方言作为早就有想法的人,提出手册的核心框架:

“看症识人”:用图表标示发热、浮肿、关节痛等战场常见症状的典型体征。

“就地取材”:按功效分类南方常见草药,附野外识别特征(如叶、、根形态)。

“方随症走”:为每个病症配置2-3个加减方,确保药材易得、炮制简易(如捣碎外敷)。

主打就是一个“土”,怎么“土”怎么来,越是方便越是好。

甚至大家认为方言这本手册是打算拿给侦察兵深入敌后,长距离长时间潜伏侦查用的野外自救手册。

他自己就提出了一些方案后,也算是抛砖引玉,大家的讨论就紧贴着他的这个方案开始了。

黄耀燊教授作为外科方面和杂病方面的专家,立即建议加入他之前写过的岭南外伤急救验方,并且当场修改一些步骤,强调简化操作如驳骨丹、七叶一枝捣碎敷伤口比西药纱布更实用。

刘仕昌教授作为温病学者,认同图表辨症,但力主突出“鉴别湿与热主次”,提醒南方表面热症可能根在脾虚湿困,需清晰标注误判风险。

邓铁涛主持并指导,用笔在他们提出的条目下重重画圈,强调“关键”,要求手册必须写清“轻重缓急”方法,尽量傻瓜式。

其他教授也是各抒己见,最后赵思兢教授作为“岭南草药活字典”,自然承担起完善“就地取材”章节中草药识别的重任,现场气氛积极。

这场由邓铁涛发起的临时讨论,汇聚了涵盖外科学、温病学、脾胃病、针灸学、草药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

他们围绕方言的提纲展开高效协作,将个人专长融入手册编纂,目标直指创造一本真正符合南方热带需求的速查指南。

因为之前本来就有人准备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讨论给方言省下了不少的功夫,好多东西都只需要大家讨论过后改一下,然后就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出来了。

这帮人各种书也看得多,加上好些人都是在基层干过好多年,也知道一些地方会有什么样的药材,所以不光是植物,就连一些虫怎么找怎么快速的做成药,都被他们想到了,方言都没想到这本书能搞的这么。

讨论始终紧扣“热带山地丛林应急”核心,摒弃理论空谈。

教授们基于方言提纲快速分工补充,关注点落在症状辨识、简易药方、草药识别等实操环节。

讨论大量引入岭南地区特有草药和湿热病防治经验。

这就是邓铁涛召集的代表岭南中医界最顶尖力量,这涵盖多领域专家们一上午的时间,就逐步将方言需要的手册弄成了。

就连他们自己都震惊于自己的速度。

想不到大家的工作效率居然这么高。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方言的功劳,他的记性实在太好了,只要是大家拿出来的资料,或者是谁说过的什么话,他都会记下来,然后讨论的时候合适的拿出来,然后补齐。

看起来他像是没有贡献主要力量,但是作为团队的润滑剂一点都少不了他。

接着时间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方言这才想起自己本来答应要回去吃饭的,这时候很显然是有点晚了。

这边的邓铁涛邓老,也邀请方言去学校食堂吃饭。

方言就给司机打了个招呼,让他回去报告一声:

“就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