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小镇赶集2(2 / 2)

加入书签

菜,再撒上一把虾皮、芝麻,放在鏊子上烙至金黄酥脆,一口下去满是蔬菜的清香和煎饼的焦香;还有“油旋”,螺旋状的面饼在油锅里炸得金黄,外酥里嫩,咬开后满是葱花的香味,刚出锅时趁热吃,能香到骨子里。

南方集市的小吃,则更注重“鲜香、清淡”,许多是“现做现卖”,新鲜出炉的瞬间最是美味。在四川的小镇集市上,“红糖糍粑”是少不了的——糯米蒸熟后捶打成糍粑,切成小块,在油锅里炸至外脆里糯,再浇上熬好的红糖汁,撒上黄豆粉,甜而不腻,软糯香甜;“凉面”也是热门选择,面条煮熟后过凉水,拌上酱油、醋、辣椒油、蒜末、豆芽,酸辣开胃,夏天吃最解暑。在浙江的水乡集市上,“定胜糕”是标志性小吃,米粉做的糕体呈荷花状,中间夹着豆沙馅,蒸好后松软香甜,据说吃了能“旗开得胜”,许多家长都会买给孩子吃;还有“乌米饭”,用乌饭树叶的汁液浸泡糯米后蒸熟,米粒乌黑发亮,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配上白糖吃,简单却美味。

除了这些“即时小吃”,集市上还有许多“居家美食”,村民们会买回家当饭吃或招待客人。北方集市上的“手工馒头”“花卷”,都是大妈们用老面发酵,柴火灶蒸出来的,个头大、口感扎实,买上一袋能吃好几天;“酱菜”也是热门商品,黄瓜、萝卜、辣椒经过腌制后,咸香可口,配粥、配馒头都合适。南方集市上的“腊味”很受欢迎,腊肉、腊肠、腊鱼挂在摊位前,油光锃亮,散发着浓郁的烟熏味,村民们会买回家炒菜或蒸着吃;“豆制品”也不少,豆腐、豆干、腐竹都是手工制作的,新鲜嫩滑,比超市里卖的更有豆香味。

集市上的“手工好物”,则是小镇居民智慧与匠心的体现。这些物品大多是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的,没有工业化生产的精致,却有着“实用、耐用”的特点,承载着乡土生活的温度。

竹编制品是南方集市上的“常客”,尤其是在四川、云南、浙江等竹子资源丰富的地区。摊位上摆满了竹篮、竹筐、竹席、竹椅,还有小巧的竹筛、竹簸箕,这些都是竹匠们用当地的毛竹、楠竹手工编织而成。比如竹篮,从选竹、破竹、劈篾到编织,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竹篾的粗细、编织的密度都有讲究,好的竹篮不仅结实耐用,还透着一股自然的竹香。村民们买竹篮用来买菜、装粮食,买竹席用来铺床,买竹筛用来筛面粉、晒干货,这些竹编制品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工纺织品在北方集市上更为常见。在陕西、山西的小镇集市上,“土布”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这些土布是村民们用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颜色多为深蓝、浅灰、暗红,布料厚实耐磨,透气性好。摊位上不仅有整匹的土布,还有用土布做成的床单、被套、衣服,甚至还有手工绣的鞋垫——鞋垫上绣着牡丹、莲花、福字等图案,针脚细密,色彩鲜艳,不仅好看,还能吸汗、防磨,是村民们最喜欢的“实用好物”。还有“毛线编织品”,大妈们用粗毛线织成的毛衣、围巾、手套,颜色鲜艳,款式简单,冬天穿在身上特别暖和,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