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丝连漠北融风雪 锦缀长河贯亚欧(1 / 5)

加入书签

    325丝连漠北融风雪锦缀长河贯亚欧(第1/2页)

    乌蒙山的桑果刚落尽最后一抹嫣红,一封盖着狼头印章的信函便穿过连绵山脉,送到了风澈手中。信封是用草原特有的羊皮鞣制而成,字迹遒劲有力,带着风沙的粗糙质感——漠北贺兰部的首领拓跋烈亲书,恳请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支援:贺兰部尝试引种抗寒桑苗三年未果,今年罕见的白灾(草原暴雪)更是让桑园尽数被毁,族中百姓冬季缺衣少食,若再无对策,只能迁徙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信末附言,愿以草原独有的“冰蚕丝”秘方作为交换,只求联盟能派匠人北上。

    “冰蚕丝?”守苗爷爷接过信函,指尖摩挲着羊皮上的狼头印记,“传闻漠北有一种雪蚕,以雪水滋养的莎草为食,吐出的蚕丝洁白如冰,韧性远超普通蚕丝,却因培育难度极大,仅为部落贵族所用。”

    风澈展开信函旁的桑园草图,只见上面用木炭勾勒着被暴雪压垮的桑棚,桑苗枝干枯槁,旁边标注着“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春季风沙大,土壤贫瘠”的字样。“贺兰部地处漠北边缘,是草原与中原的交通要冲,若能在那里建立桑蚕基地,就能打通草原丝路,让蓝丝产品通过漠北销往中亚、东欧,与海上丝路形成呼应。”

    阿琳捧着刚做好的丝毛混纺样品,眼神明亮:“草原寒冷,普通丝绸保暖性不足,我们可以将桑蚕丝与草原羊毛结合,研发保暖又轻便的面料,肯定能解决贺兰部百姓的穿衣难题。”

    小石头早已收拾好嫁接工具,跃跃欲试:“我们之前培育的抗寒桑苗能抵御零下十五度低温,只要再结合草原植物的抗寒基因,一定能培育出适合漠北生长的桑苗!”

    三天后,风澈亲自带队,带着守苗爷爷、小石头、阿琳及十位资深匠人,装载着抗寒桑苗、改良缫丝机、驱虫药剂和种子,乘坐马车北上。车队沿着古长城一路向西,越往北走,气温越低,原本葱郁的植被渐渐被枯黄的草原取代,偶尔能看到迁徙的牧民和成群的牛羊。

    经过半月跋涉,车队终于抵达贺兰部的营地。远远望去,数十顶黑毡房错落分布在贺兰山脚下,牧民们穿着厚重的皮毛大衣,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拓跋烈带着部落长老早已在营地外等候,他身材高大,身披虎皮披风,见到风澈一行,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风澈先生,你们可算来了!再晚些,草原的寒风就要把最后一点希望都吹灭了。”

    进入营地,风澈才真正见识到贺兰部的困境:桑园里的桑苗早已被暴雪冻成枯枝,牧民们的毡房破旧不堪,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皮毛衣,冻得瑟瑟发抖。一位老阿妈捧着一团粗糙的羊毛线,叹气说:“我们冬天只能靠羊毛织布,又厚又硬,不如丝绸舒服,可桑苗种一次死一次,实在没办法。”

    来不及休整,众人立刻投入工作。守苗爷爷带着小石头和部落的年轻牧民,先勘察土壤和气候:“漠北土壤偏沙质,保水性差,冬季严寒多风,春季又干旱少雨,普通抗寒桑苗根本无法存活。我们得先改良土壤,再培育更耐极端气候的桑苗。”

    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用中原的堆肥技术改良土壤,将牧民的牛羊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