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6章 不着坟墓(2 / 4)

加入书签

络绎不绝。亲戚们轮流跪在灵棚前哭诉,但真正落泪的并不多。

前来吊唁的村民送上香火纸钱,辈分小的磕两个头。叶晨也带着妻子前来吊唁,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下葬前一天,亲戚、金家族人和所有受邀宾客,从早到晚轮流吃两顿必不可少的饭食。

第一顿是合烙油糕;第二顿是“八碗”和烧酒。隔壁金光亮兄弟三家的窑洞全都摆满了宴席。

下午,雇来的吹鼓手进了村。他们放了一声铳炮,所有的孝子都到村头跪迎这五个穿着破旧棉袄的乐人。

夜幕降临,隆重的撒路灯仪式开始。吹鼓手在前引路,孝子们身穿白孝衣,头戴白孝帽,手拄哭丧棒,哭声响成一片。

他们跟在吹鼓手后面,从金俊武家院门出发,沿着哭咽河边的小路,向金家祖坟走去。许多人手拿白面捏成的灯盏,走一段就往右边雪地放一盏,同时抛撒纸钱。

返回时,在路的另一边也间隔放置面灯。夜色中,雪地上的路灯如流萤闪烁,场面十分壮观。双水村的老人们羡慕地议论:金老太太生了个真孝子,这丧事办得多体面啊!

第二天出殡前,举行了“游食上祭”仪式。全体男女孝子按辈分跪成方阵。吹鼓手引路,后跟两个手托供盘的村民,在孝子方阵中穿行。

托盘的是田五和一队前会计田平娃。他们左手举盘,右手拿白毛巾,迈着扭秧歌般的步伐,轻盈地走着,像是在表演节目。

接下来是令人紧张的“商话“环节。这关系到老人能否顺利入土。

“商话“就是由死者娘家的人审问孝子们是否孝顺,丧事是否尽心操办。此时,娘家人哪怕是个三岁娃娃,在孝子面前都是权威人士。如果他们中有人作梗,孝子们就别想安葬老人!

现在,俊武的两个七十多岁的老舅舅盘腿坐在炕头,身后站着其他小辈“皇室成员”,个个神情严肃。

金俊武领头跪在炕栏下的地上,身后跪着妻子李玉玲和大嫂张桂兰。接着是金强和俊武上学的儿女。其他孝子从屋里一直跪到院外,阵势如同群臣朝拜新皇。

俊武先向舅舅们汇报了照顾老人的情况,做了必要的检讨,又详细说明了丧事的操办过程,最后请求舅舅们提出意见。

孝子们都屏息凝神,等待娘家人的质询。按照习俗,娘家人总要提些意见,“抖抖亏欠“。

大舅庄严地盘腿坐着,耷拉着眼皮,像老法官般沉吟道:

“别的就不说了。我姐和姐夫在东拉河一道沟谁不知道他们的好名声?如今他们入土合葬,你们为什么不请礼生做个道场?”

所有孝子都心头一紧,没想到老舅提出了这么高的要求。俊武的媳妇李玉玲头叩在地上,心里暗骂:“老不死的东西!看你死了还能耍什么花样!”

俊武给大舅磕了三个头,回话说:“本该按您老说的做,但附近请不到和尚道士。要做道场只能去白云山请礼生,路太远,还不知道人家来不来......”

大舅闭眼不语——这等于拒绝了外甥的解释。场面一时僵持。

这时,二舅咳嗽一声,看了看哥哥,说:“就别为难娃娃了。俊武为办丧事已经尽了力,这我们都看在眼里......”

二舅是个明白人,主动为外甥解围。

大舅沉默片刻,抬起眼皮说道:

“那就这样吧,起来......”

金俊武和所有孝子连忙向炕上的“审判官“们磕头谢恩。

迎完村民送的挽帐和祭饭后,就要起丧了。

八个壮汉上前准备抬棺,前面两人提着长条板凳,供抬棺人途中歇息时停灵。

米家镇已故米阴阳的儿子如今继承了父业,是周边最有名的阴阳先生。他手持菜刀,走到棺木前象征性地在鸡头旁比划一下,然后把那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