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预防性心理干预(1 / 6)
飞机平稳的飞行在云层之上,叶晨看似闭目养神,内心却远非表面那么平静。
今天他对田晓霞那看似严厉的批评,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一次见缝插针式的“纠正”,这一切,都是他刻意为之。
叶晨的脑海中浮现出原世界那个田晓霞的命运轨迹。那个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姑娘,最终被无情的洪水吞噬。悲剧的发生,固然有天灾的偶然,但其中是否也隐藏着某种性格和认知上的必然呢?
在原世界里,田晓霞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的习惯了某种特权带来的便利,只是她自己未必清晰的意识到,或者是不愿意承认。
尤其是在中委高步杰的孙子,她的同事高朗对她展开热烈追求之后,各种环绕在她周围的特殊光环与便利,更是如影随形,让她习以为常。
否则,很难解释田晓霞为何会在从吴仲平那里得知宝康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会如此“理所当然”地主动请缨,只是和值班编辑打了声招呼,就直接前往最危险的一线进行采访报道。
按照常理,如此危险、艰苦却需要极强体能和应变能力的突发灾害报道,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她一个年轻的女记者。
当时前方的道路已中断,唯一的途径是搭乘飞机,而此时已经暴雨如注,民航早已停飞,是省委一号乔伯年亲自协调兰州军区飞行中队,这才紧急调来了一辆军用直升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宝贵的救援资源,田晓霞却不管不顾地要求随机前往。
当乔柏年身边的大秘出于安全和工作性质考虑,理所当然地拒绝她时,她竟然态度极为强硬的“怼”了回去,几乎是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底气,逼迫对方同意她登机。
这背后支撑田晓霞的底气是什么?如果不是因为她父亲田福军的身份,如果不是因为她与高朗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让人有所顾忌,她一个省报的记者,哪来的勇气和资本去如此强硬的挑战既定的安排和权威?
田晓霞并非不认识这些人,也并非不懂其中的规矩,但她还是那样做了。这绝非简单的“无知者无畏”,而是一种深植于潜意识的,对自身特殊性的认知和依赖。
叶晨一直认同这一种观点,在战争或特大灾难面前,女性由于其先天的生理条件(平均体力、耐力等与男性的差异),确实更适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发挥作用,或者至少不应冲在最为危险的第一线。
这倒并非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基于现实风险考量的,对生命负责的理性认知。让体力更具优势的男性承担最前沿,最危险的任务,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
因此,从田晓霞成为他徒弟的那一天,叶晨就下定决心,要一点点,默默的“掰正”她的某些思想倾向。
叶晨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姑娘重蹈覆辙,他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通过一次次类似今天这样的“敲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