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知行合一(4 / 5)

加入书签

“不会盘活”

的乡邻们,如今眼神都变了。

田海明蹲在自家硷畔上,看着金俊武家空阔了不少,却更显富贵的院落,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懊悔,拍着大腿对婆姨感叹:

“唉!

当初要是听了俊武的,咱家那十几袋玉米留到现在,娃娃的新衣裳,开春的化肥钱就都宽裕了!”

村里更是有精明的后山,比如金俊山家的儿子,他专门提了半瓶散酒,凑到金军武跟前,趁着晚霞满天,两人坐在院里枣树下的功夫,恭敬的递上烟卷,陪着笑脸打听:

“俊武叔,您这眼光真毒!

给侄儿透个底儿,您咋就算的这么准呢?今年这种地,有啥新章法不?”

金俊武接过金成递来的那只带着过滤嘴的大前门,却没有立刻点燃,而是习惯性的别在了耳朵上。

他眯着眼,望着远处笼罩在暮色中的山峦。

院里那几棵枣树历经一冬,枝干更显苍劲,酝酿着新的生机。

金俊武想起去年秋日,叶晨来家里串门,随口说的那句“…物资流通有快慢,需求变化有早晚…”

这话像颗种子,在他这方习惯于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的心里了芽,让他开始学着跳出双水村的沟沟坎坎,去琢磨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一年收成能换回多少票子的市场行情。

金俊武心里明镜似的,叶晨光这是响鼓不用重锤,而他也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但他嘴上对金成却说的格外朴实恳切,他用粗糙的手指了指脑袋,又拍了拍胸口说道:

“金成,咱庄户人不能光知道低头伺候庄稼,也得时不时抬头看看天时,估摸估摸世道。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想着开春了,家家里的存粮都见了底,那些开醋坊的烧砖窑的也都张罗着开工,这人吃马嚼的,粮食还能不金贵?

再者说了,咱这力气不值钱,多费点心思把粮食存好,不受潮、不霉变,就算美金多卖一分钱,那积少成多不也是白捡的吗?总比压在手里慌了神或者贱卖了强。”

金俊武的这番话,说的是既实在又留有余地,他没提叶晨半点,更显得有他自己的算盘和远见。

这一次成功的待价而沽,不仅让他家的箱底又厚实了许多,也给院里添置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更是让他在村里的威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只会埋头苦干,运气好的老把式,更开始真心佩服他这份审时度势,盘算长远的精明头脑。

金俊武也用实际行动,给双水村的老少爷们们们上了一课:新时代的庄稼人,光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祖传的经验还不够,还得有点琢磨市场的眼光和沉得住气的定力。

粮食卖上好价钱的喜悦渐渐沉淀后,金俊武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反而愈清晰了。

他坐在炕沿上,看着院里那辆崭新的“飞鸽”

自行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叶晨那张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脸。

“玉玲,”

他唤了一声正在擦拭缝纫机的妻子,“我寻思着,得去贺家好好坐坐。”

李玉玲手上动作没停,头也不抬地说:

“不是才送过酸菜吗?咋又去?”

“那不一样。”

金俊武摸出别在耳朵上的那支“大前门”

,这次终于点燃了,“酸菜是邻里往来,这次是真心实意去道谢。”

他说着,声音低了几分:“再说了,金富那事……我这心里始终过不去。”

提到金富,李玉玲也沉默了。

那个不争气的侄子,去年带着一伙人跟踪叶晨到贺家,偷东西不说,还动了手。

虽说是金富个人行为,可金俊武总觉得自家脸上无光,在贺家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