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手笔(3 / 5)
轨枕木,沉重的敲击声混着俄语号子在江面回荡。
而远处,也有华夏的工人在给东苏01号火车头更换车轮和转向架,一边换一边喊着口号。
双方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在做着无声的攀比。
“同志们请看,这东苏01号车头,是不是有一种庄严和熟悉感?没错,它是以伟人专列,进行了一比一复刻,极具意义。”
人群中,河市的市长突然开口,胸前的毛主席像章熠熠生辉。
他指着正在更换车轮的火车头,见众人都望了过来,遂继续开口,虽声音被江风撕成碎片,却依然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中:
“中苏恢复关系迫在眉睫,就像是这江面结成的坚冰,需要一把尖锥将它无情破开。”
“而东苏01号的锥形火车头设计,正赋予了尖锥的含义,符合破冰行动传递的真谛。”
“东苏01号复刻了周总理昔年的访苏专列,时隔三十年从河市出发。”
“它将载着华夏的诚意,踏遍苏联每一寸土地,完成访问苏国的时代使命,最后从满洲里凯旋!”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见证,东苏01号登陆“阿穆尔号”,迎接它即将到来的使命,我们称之为中苏友谊之行!”
随着河市市长的话音落下,已经更换好车轮和转向架的东苏01号车头,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鸣笛声,沿着铺设的铁轨缓缓前行,
行进途中,车轮与铁轨碰撞出的火星溅落在结霜的钢板上,迸发出细小的白雾,极具视觉感官。
众人的心都提上嗓子眼了,没想到中苏领导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竟然是憋了个大招,用轮渡承载火车头,真是疯狂的创意。
当车头精准停在轮船中央,苏联工程师尼古拉高举伏特加酒瓶猛灌一口,用带着浓重鼻音的中文大喊:\"这画面,就像我昔年在伏尔加河上运坦克!\"
火车头登上了轮渡,稳稳停在甲板正中央,四周立马围上苏国水手,利用专用器械,用手指粗细的钢索,在火车头的四周做固定。
500吨的“阿穆尔号”沿着岸边缓缓前行,让开了码头的位置,
随后有200吨的苏国轮渡接替上来,由华夏军人操控的大型起重机,吊起改装过的火车厢,将之放在轮渡上,立马又是一群苏国人围上去,进行加装固定。
承载了火车厢的轮渡便会跟在“阿穆尔号”的身后,缓缓前行,再次让出码头的位置,由身后的苏国轮渡接替新的火车车厢。
二十余台墨绿色的\"黄河\"牌起重机同步启动,不断将刷着\"华夏制造\"红漆的车厢逐节吊装上后续轮船。
每节车厢落地时,甲板都发出沉重的震颤,惊起一群在江面盘旋的水鸟。
中方技术员则拿着喇叭,扯着嗓子对苏国工人比划手势:\"挂钩要卡进第三道锁扣!你们西伯利亚的寒风,可别把我们的车厢吹跑咯!\"
岸边的一系列的操作,就像严丝合缝的流水线,看得中苏记者们惊叹不已,连连拍照提问。
对于记者们各种刁钻的问题来袭,这次中苏双方的高层,不再刻意避讳敏感问题,
而是沿着中苏1号为起始点,讲述了访苏团即将到达苏国后的部分决策。
临近五点半,16艘轮渡都以承载了中苏01号的火车头以及15节车厢,就好似蜿蜒的长龙一般,稳稳停在沿江口岸。
当\"中苏01号\"车头的探照灯刺破黑暗,照向对岸的布拉格维申斯克,
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岗哨,齐刷刷打开照明灯,两道耀眼的光柱在横跨千米的江面上交相呼应。
轮渡上的水手们,突然唱起了“喀秋莎”,嘹亮的歌声既沉稳,又带了些许欢快的意味。
中方驻军听到喀秋莎响起,也不甘示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