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领导的顾虑(1 / 2)

加入书签

夏日的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徐啸天的办公室里,将整个空间照得通亮。

办公室内,静谧无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思考氛围。徐啸天刚刚对荆楚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剖析,尤其是对省会汉江的情况进行了重点研究。

“咚咚咚”,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里的寂静,也打断了徐啸天的思绪。

“书记,范志国部长来了,他是来向您汇报机构改革进展情况的。”秘书的声音从门外清晰地传来。

“请他进来。”徐啸天收敛心神,将目光投向门口。

只见范志国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办公室。他的脸上带着恭敬而沉稳的神情,语气平和地说道:“书记,全国范围内的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总体完成度达到了95%,现在仅剩部分特殊自治区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与衔接工作,预计一周内就可以全部完成。这是详细的汇报材料。”说着,他将文件轻轻放在了办公桌上。

徐啸天满意地点了点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亲切地说道:“志国同志,辛苦了,坐下说。”

待范志国坐定后,他话锋一转,严肃地说:“改革大局已定,后续的扫尾工作,可以安排一位得力副手专门负责。你的主要精力,应该尽快回归到组织工作的主责主业上来。当前,一些重点城市和个别省份的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配备,需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有些人事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这番话看似平常,但对于精通人事工作的范志国来说,却字字千钧,他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领导话语中隐含的深意。

“势在必行”的调整,往往意味着上级对某些地方或部门的工作现状不甚满意。

他的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近期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刚刚出炉的半年经济数据,一些城市发展乏力、增速放缓的情况清晰地浮现眼前。

范志国谨慎地组织着语言,他既要表明组织部已经在关注和行动,又不能显得过于揣测上意。他认真地说道:“书记,我们组织部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各地的发展动态。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我们确实已经启动了对相关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工作方法的跟踪观察和综合研判机制。目的是确保每一位主要负责同志的能力水平,能够跟得上新时代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确保人岗相适。”他没有直接点出任何具体城市或人名,而是从普遍性的工作角度进行回应。

徐啸天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他欣赏范志国的谨慎,但此刻需要更直接的讨论。他直截了当地说:“志国啊,不用试探。我就直说了,汉江市目前的发展态势,与其作为省会的地位和应有的担当是不匹配的。”

听到领导明确点出汉江,范志国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立刻接口道:“书记,汉江的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的确,在过去一年全省全力推进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汉江的经济增速放缓较为明显,与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地位不相称。反观阳城,在相似的宏观环境下却能找准定位,实现快速发展。这其中的差异,恐怕不仅仅是客观条件所能完全解释的,主观能动性、领导班子的发展思路和魄力是关键因素。”他巧妙地将阳城的成功与汉江的迟缓并置,间接佐证了徐啸天的判断。

“那么,关于汉江市委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你认为谁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徐啸天直接将核心问题抛了出来,目光锐利地看向范志国。

范志国没有立即回答,他深知这是领导在考校他的识人眼光和全局把握能力。他沉吟片刻,反问道:“书记,您心目中是否有初步的考量?我们可以围绕您的思路进行深入论证。”

“粤深市的黄有江同志,你觉得怎么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