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无声的较量(1 / 3)
十月的日头到底软了些,不再像盛夏时那般毒辣,可照在育苗棚上,依旧能蒸腾起一股带着泥土腥气的湿热。苏瑶蹲在苗床边,目光像梳子一样,一寸寸犁过那些绿意参差的秧苗。
大部分是好的,绿得鲜亮,叶片舒展,迎着光能看到细细的绒毛,一派生机勃勃。可她的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胶着在那一小片上——颜色沉郁得发暗,叶片不是舒展,而是带着一种僵硬的蜷缩,像是被什么东西魇住了,挣不脱。这就是那些出了问题的“僵苗“。
老周默默递过来一碗晾温的玉米糊,碗边有个小豁口。“光瞅不顶用,填饱肚子才有力气想法子。“
苏瑶接过碗,道了声谢,目光却没移开。碗里的糊糊冒着微弱的热气,她端在手里,没动。“老周叔,我不死心,还得试试。“
“咋试?“老周蹲到她旁边,掏出烟袋,想到是在育苗棚边,又塞了回去。
“调水。“苏瑶放下碗,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执拗,“泉水是好东西,可喂多了,秧苗也受不住。得找到它刚好能接住的量。“
她站起身,动作利索地指挥起来。苏婉很快找来了几个洗刷干净的瓦罐,一溜排开。二柱子从泉眼挑回来两桶清凌凌的泉水,水波晃动,映着棚顶透下的光斑。
苏瑶拿过一个旧量杯,那是以前给玉米配药时用过的,边缘有些磨损了。她舀起一满杯泉水,小心地倒入第一个瓦罐,然后提起井水桶,一勺一勺地往里加,心里默数着。“这一罐,一份泉水,兑五十份井水。“
她做得极其专注,像庙里描绘神像的画工,生怕一笔错了,就失了神韵。接着是第二个瓦罐,“一份,兑六十。“第三个,“一份,兑七十。“第四个,她顿了顿,“这罐,只留井水。“
不同的水被仔细标记好。她在那片僵苗的边缘,选了几行情况稍好些、还带点活气的,又在旁边正常苗区划出几行,作为比照。
“看好了,“她指着那些标记好的秧苗,对苏婉和二柱子说,“从今儿起,这几行,对号入座,浇哪罐水,半点不能错。浇多少,什么时候浇,叶子颜色、软硬、长了多少,每天量,每天记。“
育苗棚里的气氛陡然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看护,倒像是开了个无声的诊堂,苏瑶就是那坐堂的大夫,对着这些“病苗“望闻问切。
日子在日升月落、量杯与水瓢的叮当声里滑过。苏瑶几乎住在了棚里,夜里就着马灯昏黄的光,还要把当天的记录看上一遍又一遍。苏婉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简图越来越多。二柱子浇水时,屏着呼吸,生怕手一抖,就坏了规矩。
变化是悄然而至的。几天后,那几行只用井水的,像是彻底断了指望,非但没缓过来,叶子反倒更蔫吧了,颜色灰扑扑的,了无生气。
兑水七十倍的,效果若有似无,跟井水差不多。
兑水五十倍的,僵苗那沉郁的墨色淡了些许,可长势依旧迟滞,像是背负着看不见的重担。
唯独那兑水六十倍的几行,像是久旱的土坷垃终于等来了恰到好处的春雨,那令人心头发紧的深绿,明显褪去了,透出底下本该有的嫩绿。蜷缩的叶片,虽然还没完全舒展开,但那股子僵硬的劲儿,松动了。
“六十!是六十倍!“苏婉比对完最后一遍数据,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指着本子给苏瑶看,“苏瑶姐,你看,僵苗缓过来了!“
苏瑶接过本子,指尖划过那些变得好看的数字,紧绷了多日的嘴角,终于微微有了一丝弧度。她走到那几行秧苗前,蹲下,伸出手指,极轻地拂过叶片。触感不再是那种令人心忧的脆硬,带上了一点柔韧的生气。
“看来,秧苗娇嫩,眼下这个浓度,最合适不过了。“她长长吁出一口气,胸口那块压了许久的石头,仿佛被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