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意大利宣战(4 / 5)

加入书签

; “而且,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依靠,斯洛文尼亚还有达尔马提亚目前还在帝国手中,奥地利南部也没有陷落,只要能重新和皇帝陛下建立联络,那就可以将这些区域组织起来,对抗意大利进攻。同时,海军也可以配合我们行动。”

    维也纳虽然沦陷,但是奥地利大部分区域,依旧听从奥匈帝国指挥,因为维也纳本身在奥地利的位置就比较偏僻,在其东北部的盆地里。

    如果之前鲁道夫南下,那他就能以西南战区的十几万兵力为依托,反攻维也纳,不过那样就会让西南防线空虚。

    而现在这些力量都集中在博罗耶维奇元帅手里,海军也受其管制。

    总体上来说,博罗耶维奇元帅手中的力量,不容小觑,放在和平时期,足以让意大利不敢轻举妄动。

    而现在意大利相较于博罗耶维奇元帅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力充沛,而且后续展开动员的话,意大利的兵力还能继续上升,甚至超过奥匈守军的数倍都不奇怪。

    意大利只和两个国家接壤,而法国显然不会和意大利开战,意大利就能专心对付奥匈帝国西南的军队。

    5月17日。

    意大利陆军和奥匈帝国军队在东伦巴第南部的克雷莫纳展开激战,意大利以五倍兵力强攻此地。

    而此时,东伦巴第本就动乱多时,内部意大利人武装数不胜数,在他们的配合下,奥匈帝国守军难以维系,仅不到一天时间,这座重要交通枢纽就被意大利收复,从而威胁东伦巴第腹地,随时有可能切断伦巴第驻军和后方的联系。

    东伦巴第多为平原,无险可守,且民众基本以意大利人为主,奥匈军队缺乏民众基础。

    交通线路和通讯非常容易受到游击队的威胁,时常被切断,这让前线的奥匈军队很难展开有效防御。

    而且,意大利方面人数明显占据优势,而奥匈帝国方面防线距离过长,首尾难以相顾,容易被各个击破。

    因此,博罗耶维奇果断命令军队撤出东伦巴第,向北进入阿尔卑斯防线,向东进入威尼斯境内,和意大利继续寻找,从而缩短防线,并且借助地形优势,以山川河流抵御意大利的进攻。

    不到一周的时间,东伦巴第就在意大利多面进攻下,重回意大利手中,这让意大利国内十分振奋。

    收复伦巴第全境后,意大利兵力向东部集中,沿着波河平原一路推进。

    而博罗耶维奇为了降低奥匈帝国军队伤亡,尽可能的在平原地带不和意大利强攻,他手里的兵力打一个少一个,而意大利方面可以获得及时补充,因此,正面决战绝对不是好的选择。

    奥匈帝国军队按照博罗耶维奇的指挥,有序向阿尔卑斯山区和威尼斯方向撤退,并且一路上给予意大利还击,一直快到威尼斯城西部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奥匈帝国才停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