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3 / 5)

加入书签

p;  这导致1931年,苏联农业产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政治宣传上,却完全不是如此,各种报纸新闻上,都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建成后,全国农业产量大丰收。

    各地给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据,什么集体化后农庄农户生产热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

    这些显然都是利好农业发展的消息,因此,对于那些非基层人员而言,1931年的苏联农业不仅不应该减产,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

    真相恰恰相反,因为粮食产量提高,确实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联系,典型的就是东非农业,但是苏联政府却忽视了农业中“农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称之为“人”的重要性,东非也有合作社和国营农场,但是,为什么东非农业取得辉煌的成绩,其中很关键一点,就是东非政府重视“农民”利益的保证。

    说再简单点,东非政府承认农民的合法收益,并且制订了相对公平的奖惩制度,这才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真正原因。

    粮食作物事实上是一种极其娇贵的农作物,涝一点,旱一点,都有可能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还有种植期间,种子如何选择,苗系如何照顾,后续病虫害如何防治等等,都需要农民和企业精心打理。

    在农业领域精耕细作的远东帝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设某一天,深更半夜,突然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此时农田里不需要这么多雨水,那远东帝国的农户也会半夜顶着狂风暴雨,到农田查看情况,扛着铁掀,挖通田埂,把多余的水排出去。

    而这件事发生在如今的苏联,情况可能就截然不同,集体农庄的农户,半夜听到大雨,他可能继续选择呼呼大睡,任由农田被雨水淹没。

    毕竟,这农田是集体的,而不是他个人的,亦或者这不在他的责任范围之内,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可能就是这一个原因,就导致今年的粮食减产,更别说农业种植中,还有许多实际情况,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不是简单且僵化的计划性农业就能解决的。

    总结来说,苏联领导人对农业领域的发展,有些想当然,擅长一刀切,并且本身也不太重视。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奇怪,因为苏联政府本身就说了,他们代表工人阶层的利益,政府人员很多出身于工人,而不是农民,对农业本来就不太了解。

    最后是苏联过于相信只要工业化,就能解决农业问题,因此,苏联的机械化程度,农业技术,农药化肥产量确实都提升了,农业发展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现在,阿布拉姆等人,一方面对农业本身就不了解,另一方面,受到苏联政府舆论上的影响,他们当然想不到国内的农业出现了巨大问题。

    而贸易代表处的最高负责人,也就是坎托罗维奇,也是收到莫斯科电报和指示后,才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