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维也纳密谋(3 / 5)
步的空间,我们和德国不同,德国主体民族就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
“而帝国的德意志人却只集中在奥地利为核心的区域,甚至不到全国人口的三成。”
“这也就意味着,贵党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在这种局势下,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帝国的主流。”
“毕竟,帝国是由多个地区和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没有主导民族的国家,是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
“于公这不利于帝国的发展和进步,于私不利于贵党派,成为帝国权力的中心,同时,奥匈帝国的君主制下,也不可能让你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毕竟帝国选举几乎如同虚设,没有皇帝陛下的首肯,说难听点,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帝国首相。”
弗劳恩费尔德的面色变得难看起来,虽然他作为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始终认为德意志民族高人一等。
但是正如施耐德说的那样,他的政党在奥地利如日中天,但也仅仅局限于奥地利,而不是整个帝国。
即便匈牙利,斯拉夫,捷克人不介意他们的政治口号,支持他们进入帝国政府高层,可奥匈帝国上面还有皇帝这一关。
只要鲁道夫皇帝不愿意,别说帝国政府首相,就是内阁估计都很难进去。
这一点和德国不同,因为德国在一战期间,容克和威廉二世的矛盾,这导致后来他们大大加强了议会和首相的权利,如今德国首相的任命,名义上由德国皇帝任命,但实际上,只要议会决议通过后,威廉二世本人都无法干预。
毕竟,容克们在一战后期,几乎都架空了威廉二世,他们也不想后面被威廉二世清算,因此,做出了大量限制。
奥匈帝国就完全不同了,在奥匈帝国,贵族总体和皇帝的利益还是一致的,哪怕这次鲁道夫的改革,也没有动贵族的利益,而且因为发展程度原因,奥匈帝国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还有比较清晰的界限,不像德国,资产阶级容克也很广泛和普遍。
这也是施耐德这种奥地利大资本家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的原因,鲁道夫的杀猪刀眼看就要落下来了,他们只能寻找合作者,或者说代理人赌一把。
至于说他们亲自下场,那肯定是没这个胆量的,毕竟他们可是穿鞋的,怎么可能会殊死一搏。
如果是放在以前,他们可能会鼓动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等群体,和政府对抗。
但是如今这招却是不行了,或者说因为工党的存在,他们不敢鼓动市民和工人抵制政府。
有组织和目标的工人,和以前没有组织的工人,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完全有可能把奥匈帝国变成苏联那样的“奥联”。
一着不慎,所有努力,就可能为工党做了嫁衣,并且把他们送上断头台,那就滑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