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战争爆发(2 / 5)

加入书签

俄流亡政府的态度反而比俄国工党更加坚定。

    而且,英法德奥之所以会支持如今的乌克兰政府,本身就是为了避免东非挟沙皇以令原俄国诸侯。

    进而把手伸到东欧来,英国是不希望东非突破屏障,进入欧洲,而德国和奥匈帝国则完全是从市场角度考虑。

    要知道,东欧一直都是德奥两国的重要传统市场,而一战期间,德奥两国并没有通过战争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场范围,所以在战后对原本两国传统市场更加重视。

    所以,在利益驱使下,两国有默契的把东非排除在东欧之外,这对于东非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背刺。

    毕竟,在沙俄时代,俄国和东非的贸易十分频繁,而彼时因为俄国的原因,东非也可以顺势通过贸易进入乌克兰地区市场。

    而如今,乌克兰政府实际上就是德奥两国扶持出来的傀儡,自然处处以德奥为首,而德奥两国有意将东非排除在东欧市场之外,乌克兰政府自然根据两国的安排做事。

    所以,东非和欧洲各国对于乌克兰问题是有分歧的,既然如此,东非自然也不会为所谓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出力。

    毕竟东非本来就有自己扶持出来的俄国代言人,那就是阿列克谢为首的沙俄流亡政府。

    由此可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面对切实利益的时候,什么所谓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完全就是扯淡。

    波兰加上乌克兰等地区,总人口也有四千多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市场,德奥两国当然想独吞下来。

    而对于奥斯曼帝国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战争结束后,德奥两国就想方设法的排除东非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

    这也是东非为什么被分配到伊朗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德国都不希望东非和奥斯曼帝国走的太近,毕竟除开英国和东非以外,奥斯曼帝国已经是印度洋沿岸仅有的大国。

    对于英国来说,一战结局不太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奥斯曼帝国和东非之间走的太近,从而导致协约国迟迟无法完全封锁同盟国的对外经贸通道。

    而对于德国而言,一战前德国就积极拉拢奥斯曼帝国,并且修建了巴格达铁路,实际上在一战前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了德国的经济殖民地,所以德国不希望东非把自己辛苦栽培的桃子摘了。

    当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龌蹉和矛盾,对于多罗申科来说并不太重要,东非这个国家和乌克兰的关系本来就一般,尤其是那个东非支持的沙俄流亡海外,更是让乌克兰政府感觉如鲠在喉。

    多罗申科元帅继续说道:“有了德奥等国家的支持,只要我们能够顶住前期俄国的军事压力,展现出我们的价值,才能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

    “尤其是在波兰等国家竞争的情况下,谁能表现出更高的战斗力,谁才能拿到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