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乾坤太极?反物质炉(1 / 3)
武当山的雪来得比往年早。陆惊鸿踩着覆雪的石阶往紫霄宫走时,脚下的冰碴发出细碎的脆响,像有人在暗处掰断了玉簪。七十二峰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主峰天柱峰的轮廓恰似一尊侧卧的太极图,而山坳里的太极湖,此刻正冒着诡异的白汽,将湖面的冰壳熏出蜂窝状的孔洞。
“这湖去年还结着三尺厚的冰。”守山的道童李玄真捧着个铜炉,炉里烧着武当山特有的“降真香”,“自打入冬,湖里就冒怪气,水温总在零度上下浮动——您瞧那些冰洞,圆得像用罗盘画出来的,边缘还泛着蓝幽幽的光。”他往湖对岸指了指,那里的雪地上插着十几根桃木剑,剑尖都朝着湖心,“上个月来的几个穿白大褂的,说是搞‘地质勘探’,夜里就往湖里扔金属块,第二天桃木剑就全断了,断口整整齐齐,像被什么东西啃过。”
格桑梅朵的噶乌盒突然震颤,时轮金刚唐卡自动展开,在雪光中泛出金光。唐卡上原本绘制“十二因缘”的位置,此刻竟浮现出一幅简化的太极图,阴阳鱼眼处标注着两个小字:“虚实”。“是反物质的气息。”她指尖划过鱼眼,金光突然凝聚成两道细线,分别射向湖心和紫霄宫的方向,“这不是自然现象,有人在湖里建了‘反物质约束装置’,用太极图的阴阳原理稳定能量。”
陆惊鸿蹲下身,从冰洞边缘捻起一点蓝莹莹的粉末。粉末在指尖化作轻烟,留下股类似臭氧的怪味——与他在瑞士冰川考察时,罗斯柴尔家族实验室泄露的反物质残留气味一模一样。“汉斯?缪勒的‘玩具’。”他想起《皇极经世书》里的记载,“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过‘虚粒子’,说它‘遇实则湮灭,遇虚则生光’,跟现代科学说的反物质特性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看来这老狐狸把道家的‘有无相生’玩明白了。”
李玄真突然指着湖心:“快看!那东西又出来了!”三人抬头,只见冰洞中央浮出个篮球大小的光球,光球里隐约能看见太极图案在旋转,而光球周围的湖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冰,冰面却呈现出逆时针的漩涡纹路——与自然界顺时针的水流方向截然相反。
“是‘太极旋’。”陆惊鸿掏出杨公盘,铜镜的二十八宿刻度突然疯狂转动,最终定格在“虚日鼠”与“实沈”两星的位置,“反物质与正物质的湮灭能量,被太极图的阴阳鱼眼引导成了漩涡。汉斯这招够狠,用武当山的地脉龙气当‘燃料’,让反物质炉自行运转——就像给猛虎套了个嚼子,却让它去咬自己的骨头。”
格桑梅朵的唐卡突然飘向紫霄宫,在空中展开成一幅完整的星图。星图上,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紫霄宫的金顶,而金顶的位置,恰好与太极湖构成“天极”与“地极”的对应。“他们在模仿‘天地太极阵’。”她认出这是宁玛派记载的古老阵法,“传说莲花生大士用这阵法镇压过罗刹,没想到汉斯竟用它来稳定反物质炉。”
三人赶到紫霄宫时,正撞见几个穿白大褂的人从偏殿出来,每人手里都捧着个金属容器,容器表面的太极图案上,阴阳鱼眼处各嵌着块半透明的晶体。“是‘氘化锂晶体’,反物质的稳定剂。”陆惊鸿认出这是罗斯柴尔家族的专利技术,“看来他们要转移核心装置了。”
偏殿里的景象让李玄真倒吸一口凉气:原本供奉张三丰塑像的位置,此刻被一个巨大的金属圆环取代,圆环上刻满了道家符咒与数学公式,圆心处的凹槽里,残留着与太极湖冰洞相同的蓝色粉末。而塑像的底座上,有人用红漆画了个歪扭的六芒星——卡巴拉密教的符号。
“是汉斯的‘乾坤炉’。”陆惊鸿抚摸着圆环上的符咒,“外层用《周易参同契》的‘坎离匡廓图’约束能量,内层用卡巴拉的‘生命树’矩阵计算湮灭效率——这老家伙把东西方玄学揉成了一锅乱炖,倒也不怕串味儿。”他突然笑出声,“不过他漏了个关键:张三丰创的太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