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哭海(2 / 3)
……有点像你太奶奶当年形容过的一个人……”
“谁?”
奶奶摇了摇头,记忆如同被潮水冲刷的沙滩,模糊不清:“记不清了……太久远了……只记得你太奶奶说过,咱们林家,很早很早以前,不是打鱼的。是从北边很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祖上,是读书人,也是种地的。”
她的目光落在被林昭棠放在一旁的那块刻着族徽和“周”字的焦黑船板上:“那个记号……你太奶奶的木匣子底下,也有一个。她说,那是咱们的根。这个‘周’字……”
奶奶努力地回忆着,眉头紧锁:“好像……听你太奶奶提过一嘴,很多代以前,咱们林家,和一家姓周的,是姻亲?还是世交?记不清了……兵荒马乱的,都失散了……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大海……又把带着周家记号的东西,送到了咱们面前……”
奶奶的话,如同零碎的拼图,为林昭棠心中的谜团提供了关键的线索。
北边。种地。读书人。林家。周家。姻亲或世交。失散。
这些词语,与第一季青禾原的陈姓(陈守仁、陈怀安)、周姓(周墨白)隐隐对应起来!那块船板,或许并非来自某条陌生的商船,而是与林昭棠自己的血脉先祖,有着极深的渊源!这枚铜铃,这个孩子,或许正是这条断裂了数百年的血脉纽带,在冥冥之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连接的契机!
林昭棠感到一阵战栗般的激动。她不再觉得阿海是个孤立的、不祥的弃婴,而是仿佛看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的一角。这个孩子,和她自己,都被卷入了一场远比望潮村、远比眼前这场台风更为悠远、更为深刻的命运洪流之中。
三、吴伯的船坞与未来的星图
带着新的认知和激动,林昭棠再次去找了老船匠吴伯。这一次,她不仅带了船板和铜铃,还带去了奶奶的回忆。
吴伯听完林昭棠的转述,久久沉默。他摩挲着那块船板,眼神深邃。
“北边……种地的……姓周……”他喃喃道,“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块船板,恐怕就不是一般的海贸商船那么简单了。它可能代表着一条……早已湮没的、从内陆通往海洋的迁徙路线。你们的先祖,或许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寻找新的生路。”
他抬起头,看着林昭棠:“就像我们现在一样。”
他拿起那枚铜铃,对着从船棚缝隙透进来的阳光仔细观看:“这铃铛上的花纹,我现在越看,越觉得不像装饰。你看这些卷曲的线条,像不像水波?像不像云纹?这或许……不仅仅是个铃铛。”
他递给林昭棠:“你摇响它的时候,除了声音,有没有感觉到别的?”
林昭棠接过铜铃,轻轻摇晃。“叮当”声清脆悦耳。她凝神感受,摇了摇头。
吴伯沉吟道:“或许……是我想多了。不过,这孩子和这铃铛,绝不普通。”
他将船板和铜铃还给林昭棠,话锋一转,指向外面依旧未能平静的大海:“丫头,过去的事,再琢磨,也填不饱现在的肚子。咱们得往前看。妈祖靠不住了,咱们就得靠自己。村里的船没了,得造新的。但不能再造以前那样的‘小舢板’了,一阵风就碎。”
他领着林昭棠走到他堆放材料(大多是风暴后的残骸)的地方,拿起一块相对完整的、有着特殊榫卯结构的船板碎片:“你看,这是我从一条多年前搁浅在这里的古怪海船上偷偷记下的结构,他们叫‘水密隔舱’。就是把船肚子里用木板隔成一个个小格子,就算一个格子破了,进了水,其他格子还是好的,船一时半会儿沉不了!”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技术者特有的光芒:“还有帆!不能光靠老天爷刮顺风船!得学看星图,辨风向,甚至……利用逆风!我听说,极西之地的番人,有种船,能贴着风走!”
星图?辨风向?利用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