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万事有度 过犹不及(3 / 5)
而下,照在那具空棺之上。阿影的身影渐渐淡去,临别前,他轻轻握住阿念的手:
“接下来,轮到你了。”
风停雨歇,归墟迎来了罕见的晴夜。
阿念归来时,已是半月之后。他瘦了一圈,眼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小女孩??如今已十五岁的少女??迎上前,将一封信递给他:“京城送来的,加盖‘共治议会’火漆印。”
信中写道:太傅集团余党发动政变,企图炸毁“人民记忆库”,幸被提前察觉。行动失败后,主谋留下遗书,自称“不过是制度的齿轮”,并附上一份名单??七十二位曾参与压制教育改革的官员,自愿报名进入“赎罪庭”第二轮听证。
阿念看完,久久不语。
次日清晨,他在归墟碑林前召集众人,宣布启动“回声计划”。
“我们不仅要让人说出真相,还要让真相产生回响。”他站在高台上,声音传遍四方,“从今往后,每个参与赎罪庭的人,其陈述将被制成‘心音简’,投入全国各村的‘提问屋’。任何人若曾在童年因顺从而受伤,皆可取出聆听,并写下回应??无论愤怒、悲伤或宽恕,都将收录进《悔愿录》。”
李婉儿接过话:“同时,我们将重建‘寒渊祠’遗址,不为祭祀帝王,而为纪念所有被迫沉默的灵魂。那里将成为第一座‘失名纪念馆’,每一面墙,都将刻满未能留下姓名的孩子们的故事。”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三个月内,三千二百一十七封回信涌入归墟。有老农写道:“我七岁那年,父亲逼我跪着吃饭,说这样才能学会尊敬。我恨了他二十年。今天听了某位大臣的忏悔,我才明白,他也曾是个不敢抬头的孩子。”
一位女医师写道:“我母亲临终前对我说:‘你要乖,不然没人爱你。’我一直拼命工作,只为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现在我想告诉她:妈,我也想做个会撒娇的女儿。”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封来自边陲孤儿院的信。孩子们集体署名:“我们知道没人记得我们的父母。但我们想给自己起名字。以前老师叫我们‘一号’‘二号’,现在我们投票选了新名:晨光、小雨、望山、听风……我们终于有了名字,也想告诉世界:我们存在。”
阿念读完这封信,当场落泪。
他下令在全国推行“命名礼”制度化。每年春分,各地学堂举行仪式,邀请社区成员共同为新生儿议名,并讲述名字背后的寓意。第一批受礼的婴儿中,有一个男孩被命名为“启声”??意为“第一个敢于发声的人”。
与此同时,“提问屋”的功能悄然演变。许多村庄自发增设“沉默角”:一间小屋,四壁贴满空白纸张,访客无需书写,只需静静坐着,感受那些从未说出口的话在胸腔震荡。有人坐了一整天,最后只留下一句:“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软弱,其实是累。”
而在皇宫旧址,原御书房改建为“思辨厅”。昔日摆放圣训的地方,如今陈列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卡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