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总参见闻(2 / 2)
一个显着得特征就是军队常服上面的军衔标志,从列兵至上将军衔。但是这个时候的人民军队自88年恢复军衔制也才不过十年的时间。
第二个也就是所属军官的任职,比如说王力的大校军衔,一般可以代表着三个职级:副师正旅级、正师级以副军级别。还是比较混乱的,一般不是同一单位或者熟悉的人往往在作战指挥以及平常工作后往往会遇到同样是大校军衔的两人,一人职级是副师级一人职级是副军级
这样既不方便部队的指挥以及平常的行政,后面直到07式的配发才算是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以从常服的胸前资历章进行识别。但也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后世叶修服役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行一衔一职了。
即一个军衔代表一个职级,代表你只要达到了所任职即级别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军衔。
不会再出现高职低衔的情况。
王力看着坐在房间沙发上的叶修,拿起放在自己案头上的一份材料对着叶修说:
“叶修同志,刚刚保卫部门在给我汇报的时候可是好是惊讶了一番啊”
叶修看着王力拿起的材料撇了一眼发现,大校所拿的竟然是自己上周刚在实习单位完成的毕业论文<<陆军信息合成化与军事国防科技>>。
这篇论文叶修还是结合了后世合成化部队以及现阶段人民军队的一些现状进行的论述。
以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部队(分队)或坦克部队(分队)为主体,与炮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分队)共同编成的部队,即是合成部队。
合成部队是新的兵种不断产生、作战方法不断变革的结果。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为密切几个兵种的协同动作,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形成战术优势,将步兵、炮兵、骑兵按一定比例合编到陆军师、军的序列中。
作战中,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上集中使用,使陆军的师、军初具合成性质,为合成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陆军中普遍组建了由步兵、骑兵、炮兵及相继出现的坦克兵、航空兵、通信兵和化学兵等编成的合成师、军和集团军。之后,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新的兵种不断出现,合成部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合成部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少国家陆军中出现了导弹部队、电子对抗部队,还有的把直升机部队(分队)列为陆军师以上的建制单位,营、连也向合成化方向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