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汉江渡口的风波(2 / 3)

加入书签

>奏折出自一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年轻监察御史,赵申。

他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将荆州安康县县丞冯敛纵容表弟黄世仁霸占汉江渡口、私设关卡、强征数倍渡资的罪行,以及新科状元陈锋途经此地、以《大乾律》为据、兵不血刃揭露罪行、并将证据整理上报的经过,详实记录。奏折中,对陈锋“不畏强权、以法为剑、为民除害”的行为大加赞赏,称其“有古君子之风,乃朝廷栋梁”。

魏大人看完,面无表情,又打开了第二封。

这一封,则来自御史台中一位与江南世家大族关系密切的老成御史,王箴。

王箴的奏折,可谓是“春秋笔法”的典范。

他的奏折措辞严谨,看似公允,实则暗藏玄机。他承认冯敛“治下不严,驭亲无方,有失察之过”,但笔锋一转,却将矛头指向了陈锋。

称其“尚未赴任,未得官印,便调动私人护卫,威逼地方,实乃越权行事,操切过激”,有“滋扰地方、藐视法度”之嫌。奏折最后,他请求皇帝对陈锋进行“申饬”,以儆效尤,维护朝廷法度尊严。

两份奏折,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魏大人召集了几位核心御史,就此事进行内部讨论。

这立刻演变成了一场小型的朝堂辩论,也是寒门新锐与世家旧党之间的一次派系斗争缩影。

以赵申为首的年轻御史,大多出身寒门,力挺陈锋,认为其行为是“经权之变”,是“为民除害”的义举,不应拘泥于细枝末节。

“赵御史所言甚是!陈锋身为朝廷命官,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以律法匡扶正义,何错之有?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地方蠹虫鱼肉百姓,而袖手旁观吗?”一位同样出身寒门的年轻御史慷慨陈词,力挺赵申。

而以王箴为首的老御史,则死死揪住“程序正义”不放,认为陈锋破坏了官场规矩,其行为的潜在危害,比冯敛的贪腐更大。这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对陈锋这位“新税法”提出者的深深敌视与借机打压。

“哼!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我看是少年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王箴冷哼一声,捻着胡须,“他陈锋是永安县令,不是安康县令!他有何权力过问安康县的事务?他调动的是谁的护卫?是武安侯府的私兵!这分明是僭越!是破坏规矩!长此以往,地方官员皆可效仿,以‘为民请命’为名,行干涉他县、结党营私之实!此风断不可长!”

他环视众人,语气森然:“冯敛有罪,当惩。但陈锋越权滋事,其行可诛!其心可诛!若不加以申饬,朝廷法度将荡然无存!”

“王大人此言差矣!陈锋虽未到任,但仍是朝廷命官!眼见不平,仗义执言,何错之有?难道非要等到他拿到永安县令的大印,才能管这天下不平事?那还要我们这些御史何用?”寒门派御史据理力争。

“强词夺理!规矩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皆如陈锋这般‘仗义执言’,朝廷法度何在?官场秩序何在?”

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左都御史魏大人端坐上首,眉头紧锁。

“此事,已非我御史台能决断。”他看着两派人,缓缓说道,“将两封奏折,连同我等的会议纪要,一并封存,呈送紫宸殿,交由陛下圣裁。”

他心中清楚,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弹劾案,而是新皇登基后,与盘根错节的旧势力的又一次无声角力。陈锋,只是这盘大棋上,一颗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棋子。

御书房。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窗格,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乾帝萧景贞并未如往常般端坐于龙案之后批阅奏章。他穿着一身宽松的明黄色团龙常服,斜倚在窗边的软榻上,姿态慵懒。他手中把玩着一块触手生温的羊脂白玉,玉质细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