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考官争破头(2 / 3)

加入书签

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两人争执不下,面红耳赤,声音越来越大,引来了周围其他考官的注意。众人纷纷好奇地围拢过来,传阅这份编号“和字九十七”的试卷。

看后,众人的反应亦是截然不同,迅速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年老持重者,大多支持王考官,认为此策太过激进,简直是异端邪说,万万不可取,纷纷出言指责李考官年轻识浅,不懂利害。

而一些同样年轻、尚有几分锐气和抱负的考官,则被试卷中展现的宏大格局和务实精神所震撼,纷纷支持李考官,认为此文乃真知灼见,擢为榜首亦不为过。

阅卷房内,顿时吵成了一锅粥,唾沫横飞,几乎要动起手来,哪里还有半分文人衙门的体统。

最终,负责他们这一房的“房官”,一位翰林院的李侍读被惊动。

他皱着眉头分开众人,接过那份已经成为暴风眼的试卷,沉声道:“肃静!成何体统!”

他拿着试卷,走到一旁安静的角落,仔细阅读起来。他看得极慢,极仔细,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平静,变得越来越凝重,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读完一遍,他又再次翻到策论部分,重新读了一遍。

良久,他才长长吁出一口气,抬起头,看着眼前仍在怒目相视、等待他裁决的两派考官。

他知道,这篇策论的对错、高下,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一个小小的房官所能评判的范畴。它的每一个观点,都像一把重锤,足以在朝堂之上,掀起滔天巨浪。

赞同它?他不敢。反对它?他似乎也找不到足以驳倒的硬伤,内心深处甚至隐隐觉得,这或许真的是一条出路。

他不敢擅专,更不敢轻易黜落这等惊世之作。沉思良久之后,他提笔,在试卷的卷头上,用朱笔恭恭敬敬地批了十九个字:

“此卷石破天惊,议论骇俗,未敢擅专,请诸公定夺。”

他将这份烫手至极的“和字九十七号”试卷,连同王考官极力推荐的那份“玄字三十七号”上上卷,以及其他几份争议较大的试卷,一并放入一个特制的卷匣之中。

然后,他捧着这个卷匣以及之前已经批阅的试卷,在众人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脚步沉重地走向贡院最深处,那决定最终名次、也是最高禁忌的所在——主考官郑玄和副主考官张柬之所在的至公堂。

……

至公堂内,烛火通明,气氛却比外间的阅卷房更加庄严肃穆。

主考官郑玄与副主考官张柬之分坐主案两侧,他们面前,是各房房官批改后呈送上来的所有试卷,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最后的审批与检查,并且决定今科会试的最终名次。

屋内无比安静,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张柬之放下手中一份刚刚批阅完的试卷,揉了揉酸涩无比的睛明穴,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与疲惫。

他已经连续审阅了十几份被十七”、文采斐然的策论。

不能说不好。这些文章辞藻华丽,典故娴熟,结构工整,看得出作者都下过苦功,是标准的“科举范文”。

但它们太像了,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论及国库空虚,无一例外都是老生常谈的“节流”之策,空喊“裁撤冗员”、“严惩贪腐”、“厉行节俭”,引用的都是相同的圣贤语录,却无一人能提出哪怕一条具体、可行、能真正见到实效的新办法。

论及判牍,也多是空谈道德仁义,缺乏真正的法理精神和断案智慧。

“锦绣文章,满纸空谈。”张柬之在心中无声地叹息,感到一阵无力。他奉皇命担任副主考,肩负为朝廷选拔真正栋梁之才的使命,而非一群只会鹦鹉学舌、皓首穷经的“文匠”。

他有些意兴阑珊地伸出手,从旁边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