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经义显功底,判牍遇难题(2 / 3)

加入书签

痛快!我大乾的颜面,本就是打出来的,不是靠那群只会耍嘴皮子的酸儒考出来的!这个陈锋,对孤的胃口!太对胃口了!”

宁佑收枪而立,抹了把汗,皱眉道:“殿下,此人锋芒太露,心思也深,恐非易于掌控之辈……”

萧承锋大手一挥,打断他,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猛虎,岂能当家犬来养?孤要的,就是能咬人的猛虎!孤也信他,不光能打,更能考出个名堂来!”他转头对亲卫喝道,“传令下去,让咱们的人,给孤盯紧贡院内外的风吹草动,尤其是柳越和太子那边的人!谁敢在背后使阴招,在贡院附近捣乱,先给孤拿下再说!”

……

贡院,“和”字九十七号。

第一场经义考试的考卷,很快发下。

题目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这是一个极为正统、四平八稳的题目。它不偏不倚,不设陷阱,考验的就是考生最扎实的经学功底、对儒家核心思想的理解,以及谋篇布局的基本能力。

陈锋看到题目,心中瞬间了然。

这题目出得“很郑玄”。它就是要筛选掉那些喜欢剑走偏锋、根基不稳的考生,同时也是给所有考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此次会试,以“稳”为上。

陈锋深吸一口气,提起饱蘸墨汁的狼毫笔。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陆明轩“骨正”和徐文远“诚”的教诲。

这一场,他不需要石破天惊,只需要“稳如磐石”。他的目标不是惊艳,而是“不犯错”,是向考官展现自己扎实、可靠、中正平和的一面。

他提笔,在草稿纸上迅速列出提纲: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破题,开篇即点明“德”、“政”、“民”三者乃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君王有德,方能行善政;善政之本,在于养民;民心得养,则反哺君德,国祚绵长。

承题,引经据典,论述“德”之内涵。从上古三代尧舜禹之治,引申到周公制礼作乐,再到孔孟之言,阐述“德治”乃儒家思想之核心。

起讲,论述“政”之关键在于“养民”。何为养民?非止于使其温饱,更在于教化、安居、轻徭薄赋。此处引用本朝太祖皇帝开国之初定下“十税一”仁政的例子,颂扬本朝之德。

入手之后,便是八股文最核心的四对比偶句。陈锋凝神聚气,字斟句酌,务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义理贯通。

最后收结,回归主题,总结全文。强调“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乃万世不易之理,为君者当时刻以民为念,以德为行,方能天下归心,成就盛世。

构思完毕,他便开始精心书写。他凝神聚气,一笔一划,用最工整的楷书,将文章誊写到试卷上。他的字迹,不像那些书法大家般龙飞凤舞,但笔力遒劲,结构匀称,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

整篇文章,语言质朴,论证严密,结构工整,无一字生僻,无一典故掉书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如一块温润的美玉,毫无瑕疵,无懈可击。

……

会试第二日,第二场“判牍”考试。

经过第一天的煎熬,许多考生已显疲态。判牍题相比经义,更加考验逻辑和实际断案能力,气氛也更为凝重。

考卷发下,一个棘手的土地所有权纠纷案呈现在陈锋面前:

金陵城南,有张、李两户人家,为一块祖传田产争执不休,闹至官府。

张家主张:张家持有三十年前官府颁发的陈旧地契,地契泛黄,但印信清晰,言明该田产为其祖上所有。张家称,二十年前地契被盗,后被李家与奸商勾结,伪造文书,侵占了田产。

李家主张:李家则持有十年前官府清丈土地后新颁发的“鱼鳞册”(一种带有详细图形的官方土地登记图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