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戒备(2 / 3)

加入书签

盼着出事……”叶承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就是……就是整天赶路,连个活物都少见,憋得慌。还以为那姓孙的会找点麻烦呢,结果屁都没放一个,真没劲。”

他拍了拍身旁用厚布裹得严严实实的长刀。

李山策马从队伍后方赶上来,与叶承并行,闻言沉声道:“三公子,行军赶路,无事便是大吉。真遇上了,刀兵相见,生死难料,未必是你想的那般‘有趣’。侯爷说过,为将者,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叶承撇撇嘴,没再吭声,但显然对李山这套说辞不以为然。年轻人渴望证明自己,渴望热血沸腾的搏杀,这种心思,李山懂,只是不认同。

陈锋放下帘子,对林月颜低声道:“月颜,研墨。”

林月颜立刻从车厢角落的小暗格里取出笔墨纸砚,动作娴熟地在摇晃的车厢里铺开。陈锋取过一张素笺,略一沉吟,提笔蘸墨。

“夫君,又要写信给叔叔?”林月颜轻声问。

“嗯。”陈锋笔下不停,字迹稳健有力,“临河驿那孙铭父子,行事如此嚣张跋扈,绝非善类。孙承业身为邺城通判,掌管一方钱粮转运,若心怀怨怼,暗中使绊子,叶叔在冀州恐有不便。既然撞见了,总要提个醒。顺便,让叶叔查查此人底细,若真有不法,也好为冀州除一蛀虫。”

他言简意赅地将临河驿冲突经过及孙家父子情况写下,言辞恳切,条理清晰。

信写好,用火漆封好。队伍行至前方一处小驿站打尖时,陈锋唤来李山,郑重交代:“李叔,烦劳派一名稳妥兄弟,持此信,用最快速度返回冀州城,务必亲手交到侯爷手中。路上谨慎些。”

李山肃然领命:“公子放心!属下亲自挑人,定不辱命。”

他转身点了一名精干沉稳的老兵,仔细叮嘱一番。那老兵将信贴身藏好,对着陈锋抱拳一礼,翻身上马,绝尘而去,很快消失在官道尽头扬起的烟尘里。

看着信使远去,陈锋心中稍安。叶擎苍在冀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只要有了警惕,一个孙承业翻不起大浪。

休整完毕,队伍继续南行。天气越发酷热,日头毒辣。赤羽卫们虽训练有素,也被这闷热天气蒸烤得有些疲惫,但警惕性丝毫未减。李山每日都会安排两骑作为斥候,轮番前出数里探查路况、瞭望动静。叶承也时常主动请缨担任斥候,骑着马跑前跑后,总算稍微缓解了些无聊。

数日后,视野尽头,一条浑浊浩荡、在阳光下泛着粼粼黄光的大河,横亘于天地之间。空气中弥漫的水汽与泥土的腥气,带来了些许凉意,也带来了新的紧张感。

黄河渡口到了。

渡口远比想象的繁忙杂乱。大大小小的船只挤在码头边,等待渡河的车辆排成了长龙,其中不乏拖家带口的流民和行色匆匆的商旅。

喧嚣的人声、牲口的嘶鸣、船夫的号子混杂在一起,显得混乱而焦躁。渡口守卫的官兵穿着褪色的号衣,神情麻木地维持着秩序,眼神在过往行人携带的财物上逡巡。

李山策马上前,锐利的目光扫过混乱的渡口和浑浊湍急的河面,眉头紧锁。他回头对马车方向道:“公子,此地人多眼杂,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设伏的绝佳之地。需格外小心。”

陈锋掀帘看了一眼,也感到一丝凝重。他沉声道:“李叔,劳烦你亲自安排渡河事宜,让兄弟们打起精神。分批渡河,人货分离,务必确保夫人安全。”

“属下明白!”李山抱拳,立刻开始调度。

赤羽卫们无声地散开,隐隐将两辆马车护在中心。他们按刀的手更稳,眼神更加锐利如鹰,那股无形的肃杀之气让周围喧闹的人群都不自觉地退开些许。

渡河的过程漫长而紧张。巨大的渡船在浑浊湍急的水流中摇晃,每一次颠簸都让人心头一紧。

渡船在黄河中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