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绥化市《北林区》(3 / 8)
区文化馆展览、口述历史记录等形式得以保存。
少数民族文化以满族文化为核心,作为绥化重要的满族聚居区,北林区保留了丰富的满族习俗,如满族秧歌、满族婚俗等。满族秧歌不同于传统汉族秧歌,舞者多身着满族服饰(旗袍、马褂),动作融入骑射姿态,伴奏以唢呐、锣鼓为主,节奏欢快,每逢春节、元宵节,绥胜满族镇、永安满族镇等地会组织秧歌队巡游,吸引群众参与;满族婚俗中“跨火盆”“射三箭”等仪式,如今在部分民俗体验活动中可看到,成为展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文化方面,北林区拥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北林泥河陶”产自境内泥河沿岸,以当地特有的粘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高温烧制而成,成品多为茶具、摆件,表面刻有松鹤、山水等图案,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目前有专人传承技艺,并在区文化馆设立展示区;市级非遗“天艺信风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风筝造型以龙、凤、蝴蝶为主,部分大型风筝需多人协作放飞,北林区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每年春季会举办风筝放飞活动,吸引周边爱好者参与。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深耕地方的实干者与文化传承者
1.王敬先(1915-1998):农业技术推广先驱
王敬先是北林区(原绥化县)本地人,早年投身农业技术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在当地推广玉米、大豆优良品种,带领技术团队改良土壤、优化种植方式,使绥化县粮食亩产大幅提升。他还编写了《绥化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户,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是北林区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推动者,曾多次获省级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2.李淑珍(1932-2010):满族秧歌传承人
李淑珍是绥胜满族镇人,出身满族秧歌世家,自幼学习满族秧歌表演与编排,精通满族秧歌的传统动作与伴奏技法。20世纪80年代后,她牵头成立满族秧歌队,走访周边满族老人,整理濒临失传的秧歌套路,培养了30余名传承人,使北林区满族秧歌得以完整保留。她编排的《满族庆丰收》秧歌节目,曾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为满族文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3.张福贵(1928-2005):抗日支前模范
张福贵是北林区四方台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当地地下抗日组织,负责传递情报、为抗日联军筹集粮食与药品。1941年,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将紧缺药品藏在粮车中,成功送达抗日联军驻地;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村民成立运输队,支援前线物资运输,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晚年时,他常向青少年讲述抗日故事,传承红色记忆。
4.赵文举(1940-):泥河陶技艺传承人
赵文举是省级非遗“北林泥河陶”的代表性传承人,16岁跟随父亲学习泥河陶制作,熟练掌握选料、捏制、烧制等全流程技艺。他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出“松嫩风情”系列泥河陶作品,使这一传统技艺更贴近当代生活。目前,他在北林区开设泥河陶工作室,免费招收学员,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将泥河陶产品推向旅游市场,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历史遗址:见证不同时代的文明印记
1.四方台古遗址
四方台古遗址位于北林区四方台镇境内,距今约2000年,属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核心区域为一处方形土台,边长约50米,高约6米,经考古发掘,出土有陶器残片、铁器、石器等文物,推测此处曾是古代部族的居住与祭祀场所。目前遗址已划定保护范围,设立说明牌与防护围栏,虽未大规模开发,但仍是研究松嫩平原东部早期人类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