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黑河市《孙吴县》(2 / 6)

加入书签

业为农业与黑猪养殖,大豆种植为基础,黑猪散养形成地方特色,部分养殖户发展电商销售;境内红旗林场为县级林场,可开展森林徒步活动,无大型文旅遗址。乡级公路连通沿江乡与孙吴镇,车程约1.5小时,农产品多通过沿江乡转运外销。

10.奋斗乡:地处县境西北部,西接嫩江市,北邻红旗乡。核心产业为汉麻种植与粮食种植,是“中国汉麻之乡”的核心种植区,汉麻纤维供应全县加工企业,同时种植大豆、玉米;境内无大型遗址或水库,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乡级公路连通辰清镇与孙吴镇,部分路段与嫩江市公路对接,汉麻与粮食运输高效。

11.群山乡:位于县境西部,西接嫩江市,南邻辰清镇。核心产业为农业与特色养殖,玉米、大豆为主要农作物,同时养殖肉牛、肉羊,部分村屯发展林下养鸡;境内有多处小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与水产养殖,无大型文旅资源。乡级公路连通辰清镇与孙吴镇,车程约1小时,交通以农业运输为主。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孙吴地域唐代属室韦都护府管辖,为室韦族活动区域;金朝归蒲与路(治所今克东县),纳入中原政权直接管辖;元代先后属乃颜封地、开元路矢宝赤万户府,为游牧与渔猎文化交融地带;明代隶奴尔干都指挥使司,设卫所管理边疆少数民族。

-清代至近现代:清顺治年间起属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后归黑龙江将军治下瑷珲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年)属瑷珲兵备道,开始逐步设治。1912年民国成立后,逊河以北地域属瑷珲直隶厅,1929年划归奇克县。1937年12月,伪满政权设立孙吴县公署,隶属伪黑河省;1945年8月后,先后成立治安维持会、孙吴县人民政府,1946年2月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1950年改称人民委员会,1980年恢复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二)文化特色

1.红色文化:以日军侵华遗址群为核心载体,胜山要塞遗址、孙吴日本侵华罪证陈列馆系统展现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史实,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开展“清明祭扫英烈”“抗战历史宣讲”等活动,传承红色记忆。

2.少数民族文化: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为核心区域,满族八大碗烹饪技艺、达斡尔族“抹黑节”习俗传承完整;哈达彦俄罗斯风情馆展示中俄边境民族交融文化,朝鲜族辣白菜制作体验、达斡尔族歌舞表演成为民俗体验亮点。

3.非遗与产业文化:“孙吴大果沙棘种植与加工技艺”为市级非遗,依托沙棘产业形成“沙棘采摘节”,每年9月举办,包含采摘比赛、沙棘产品品鉴等活动;汉麻种植与纺织技艺形成产业文化,汉麻纤维制品成为地方特色标识。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1.李银全:1945年11月受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派,率先进驻孙吴开展建政工作,主持组建地方党组织,推动恢复生产,后因叛乱分子暗杀牺牲,是孙吴解放事业的早期烈士。

2.牟海波:1946年2月任孙吴县人民政府县长,带领干部重返孙吴,清剿叛乱势力,安定民生,推动农业生产恢复,主持修建早期乡村公路,为巩固新生政权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3.任炳麟:孙吴县首任人民政府县长(1945年12月任职),在局势混乱的过渡时期,牵头组织治安巡逻、粮食调配,维护地方基本秩序,后因局势动荡暂撤,为后续政权重建积累经验。

4.张华三:原孙吴世昌太商号经理,1945年8月苏军进驻后,牵头组织“孙吴县治安维持会”,协调物资供应,协助维持社会秩序,为政权过渡提供临时保障,后主动配合人民政府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