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黑河市《逊克县》(2 / 5)

加入书签

,强化边疆管控。

-近现代时期:1913年,奇克划归瑗珲县第四区;1915年设奇克特县佐,1929年升为奇克县,同年逊河稽垦局升为逊河县,两县分治。1933年日军侵入,设伪逊河、奇克县公署;1943年两县合并为伪逊克县公署。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建立逊克县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二)文化特色

1.红色文化:以沾河村无名烈士墓地、顾延龄烈士遇难地为代表,记录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军民抗敌、垦荒戍边的历史,每年清明当地群众及学生都会前往祭扫,传承红色记忆。

2.少数民族文化:核心为鄂伦春族文化,以“古伦木沓节”为重要载体,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办,包含祭神、赛马、桦皮工艺展示等活动;桦皮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艺人可将桦皮制成箱、帽、船等实用器物,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

3.边疆融合文化:因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境内俄罗斯族聚居的边疆俄罗斯民族村保留了俄式木刻楞建筑、列巴制作技艺等特色,村内中俄双语标识随处可见,形成独特的边疆文化风貌。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1.顾延龄:民国时期逊河县地方官员,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当地垦荒事业,组织群众开垦荒地、修建简易道路,便利了物资运输。1933年日军侵入时,拒绝为日伪政权效力,后遭迫害遇难,其遇难地现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点。

2.李英格利:近代俄国侨民,清末民初定居逊克松树沟乡一带,带来了俄式农业耕作技术,指导当地群众改进农具、种植耐寒作物,促进了区域农业发展,当地为纪念其贡献修建李英格利纪念碑。

3.关扣妮:鄂伦春族民间艺人,出生于新鄂鄂伦春族乡,是桦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从艺60余年,不仅完整掌握传统桦皮器物制作流程,还创新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出桦皮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多次带领技艺走出乡村参加非遗展演。

4.吴八老疙瘩(吴景春):近代边疆民间领袖,清末时期在逊克沿江一带组织群众抵御匪患,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协调中俄两岸边民贸易,促进物资流通,是当地群众口中的“护乡能人”。

(二)历史遗址

1.鄂伦春神泉祭坛遗址:位于新鄂鄂伦春族乡新鄂村南50公里处,年代可追溯至清代,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鄂伦春族传统祭祀场所,现存祭坛基座、祭祀坑等遗迹,是研究鄂伦春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核心实物证据。

2.车陆湾子遗址:地处车陆乡沿江地带,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镞、陶片等文物,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狩猎、农耕生活,填补了逊克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空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沾河村无名烈士墓地:位于逊河镇沾河村,安葬着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12名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墓地立有纪念碑,碑文记载了1938年联军战士在此与日军激战、掩护群众转移的事迹,现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奇克特卡伦遗址:位于边疆镇黑龙江畔,是清代宣统元年设立的边防卡伦遗迹。现存土筑围墙残基、营房地基等,见证了清代对黑龙江流域的边防管理,是逊克作为边疆县的重要历史见证,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李英格利纪念碑:坐落在松树沟乡境内,为纪念俄国侨民李英格利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而建。碑体刻有其生平事迹,周边种植松树,成为记录近代边疆民族融合历史的特殊遗址,吸引不少研究地方史的学者到访。

四、必游景点

1.大平台雾凇风景区:位于克林镇大平台村,地处库尔滨河沿岸,是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