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18章 高!支书!实在是高!(2 / 4)

加入书签

课堂主题,又能跳出纯粹“批判”陷阱的关键命题。

    资本、劳动、政府!

    这是新时代发展绕不开的三角关系!

    郑仪继续道:

    “具体操作上,我想这样:前半段,分组讨论,每组重点结合一个角度深入剖析。比如,资本如何在创新驱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激发市场活力间找到平衡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国涛和张林:

    “我们组可以重点讨论政府视角下的治理创新。张市长实战经验丰富,正好可以给大家分享些明州的探索。”

    李国涛眼睛一亮:

    “这主题好!不空!政府怎么当裁判员,怎么当服务员,这太值得琢磨了!”

    张林脸上的笑容似乎真诚了几分。

    郑仪这几句话,既给了他面子,又把他放在了“分享”而不是“被批判”的位置。

    “郑书记思路很清晰。”

    张林点点头,语气带着赞赏。

    “这个议题有高度,也有抓手。既紧扣理论,又不脱离实际。我看很好。”

    他话锋一转,笑容微敛:

    “不过,国涛同志刚才的顾虑也有道理。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尤其是陈教授提到的那些现实矛盾,比如加班、社保等问题,在讨论中恐怕难以回避。”

    他看向郑仪,眼神带着询问:

    “如何在讨论中既直面问题,又不陷入情绪化的批判?这尺度,恐怕要郑书记和赵班长费心了。”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把球又踢了回来。

    讨论一旦涉及“剥削”这样的字眼,场面可能失控,支书你看着办。

    郑仪迎着张林的目光,语气沉稳:

    “张市长放心。徐省长开学讲话时强调,‘不要怕被质疑’‘真理越辩越明’。研讨的核心就是思想交锋。”

    “但交锋不等于争吵,更不等于扣帽子。”

    “我的态度是:鼓励摆事实、讲数据、提案例。无论是分享经验还是剖析问题,都要有依据,讲逻辑。”

    郑仪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研讨要有深度,就要允许不同声音,但前提是理性、建设性。我们班委,特别是赵班长和我,会把握这个原则。”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