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章 黄昏(1 / 7)

加入书签

一场悄无声息的“送瘟神”

行动,在“春晖老干部休养中心”

内部悄然启动。

郑仪和刘卫东,这对因共同目标而暂时结盟的对手,配合得异常默契。

刘卫东利用他多年在明州经营的人脉和影响力,尤其是他在老干部群体中那种“老好人”

、“知心大哥”

的形象,开始在各种非正式场合,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实则极具引导性的方式,散播着关于钱汉忠健康状况的“担忧”

“哎呀,钱老最近气色好像不太好啊,昨天去看他,咳嗽得厉害。”

“是啊,听说夜里睡不踏实,血压也不太稳定。

毕竟快八十的人了,明州这医疗条件,跟京城、省城没法比啊。”

“可不是嘛!

钱老为明州奉献了一辈子,劳苦功高,现在年纪大了,理应得到最好的照顾。

我看啊,真得劝劝他,去京城的大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找个条件好的疗养院长期住下来,对身体有好处。”

这些话语,如同细微的病毒,通过老干局的干部、休养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经常出入“春晖”

探望老领导的在职官员之口,迅在明州上层的小圈子里扩散开来。

起初,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关心和议论。

但很快,随着刘卫东有意无意地“加深”

这种印象,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钱老这身体,恐怕真不适合再留在明州了。

万一有个闪失,我们怎么对得起老领导?”

“是啊,明州冬天冷,夏天潮,对老年人身体负担大。

京城或者省城的干休所,条件好,医疗资源也集中,更适合养老。”

“咱们得为钱老的晚年幸福着想啊!”

这种论调,表面上充满了对老同志的关怀和尊重,实则暗藏杀机。

它巧妙地将“钱汉忠的健康”

与“离开明州”

捆绑在一起,制造出一种“为了钱老好,他就应该离开”

的舆论氛围。

而真正挥关键作用的,是郑仪早先通过“明城服务公司”

安插进“春晖”

的那几名“服务人员”

他们以提供“精细化”

、“专业化”

服务为名,几乎融入了“春晖”

日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

他们“尽职尽责”

地记录着钱汉忠的“健康数据”

:血压的细微波动、偶尔的咳嗽、睡眠时间的减少、食欲的变化……

这些数据,经过“专业”

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份“客观”

、“详实”

的“健康监测报告”

这些报告,通过隐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到刘卫东,乃至更高层级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手中。

成为了“证明”

钱汉忠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亟需更好医疗环境”

的“铁证”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春晖老干部休养中心”

本身的“舆论风暴”

,也在郑仪的精心策划下,悄然酝酿。

几家此前被城投集团“明城服务公司”

评估为“存在服务短板”

、“设施有待升级”

的本地自媒体,开始“客观”

地、“善意”

地指出“春晖”

在“适老化设计”

、“紧急医疗响应”

、“专业化护理水平”

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