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走马上任(2 / 3)

加入书签

一摞文件。

“郑科长,我是处里的林海,负责资料室。”

年轻人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

“吴处长让我把这些送给您过目。”

郑仪接过文件,最上面是一本蓝色封皮的《江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谢谢,放着吧。”

林海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犹豫了一下,从怀里抽出一个牛皮纸信封:

“这个马处长说单独给您。”

信封没有封口,郑仪抽出里面的文件——是《新能源产业布局规划(草案)》的初稿,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笔批注。

“马处长说,研讨会前您先看看,有个准备。”

林海压低声音。

郑仪点头,将文件收入抽屉。

林海见状,明显松了口气,转身离开。

等办公室门再次关上,郑仪才仔细翻阅起文件。

这份新能源规划草案相当激进,计划五年内关停全省3o的煤电产能,转而扶持光伏和风电,而批试点企业名单中,新诚集团赫然在列。

但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红笔批注。

尖锐的质疑,直指某些企业的技术资质和背景。

有几处甚至直接标注“周慕云?”

的问号。

显然,处内对这份规划争议很大。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林海的号码:

“林科员,能否把近三年我省能源项目的审批情况也送过来?”

不到十分钟,林海就抱着厚厚一摞档案回来。

这次他放下文件后主动询问:

“郑科长还需要什么资料吗?我对处里的文件比较熟”

郑仪抬头看他一眼,突然问:

“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江江东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

专业对口,却被安排在资料室。

郑仪心里有了数:

“学能源的怎么在管资料?”

林海苦笑:

“当初考进来时说是专业对口,后来”

他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没有背景的专业人士,往往被边缘化。

郑仪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林海约莫二十六七岁,镜片后的双眼带着一丝局促。

“说实话,郑科长。”

他推了推眼镜。

“咱们省的能源结构转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这话说得恳切,不似作伪。

郑仪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怎么讲?”

“我省煤炭依赖度高达68,远全国平均水平。”

林海像是终于找到倾诉对象,语不自觉地加快。

“但这些年我们批了多少光伏项目?真正落地的还不到三成。”

“为什么?”

“地方保护主义!”

林海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急忙压低声音。

“煤企是很多地方的财税支柱,谁愿意自断臂膀?”

郑仪若有所思。

眼前的年轻人虽然被边缘化,却正好成了旁观者清的角色。

在机关里,这种被冷落的“技术型”

科员往往掌握着最真实的一线信息。

“这份新能源规划,你怎么看?”

郑仪指了指文件。

林海一怔,犹豫道:

“这…不太方便…”

“就当私下交流。”

郑仪语气平和。

“我刚来,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

或许是郑仪这种平等的态度打动了他,林海终于开口:

“规划方向是对的,但试点企业选得有问题。”

他指着新诚集团的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