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不是商量,是告知(1 / 2)

加入书签

宋祈年关上水龙头,擦干手,转过身看着她。

灯光下,她脸上带着运动后的红润,眼神也比往日柔和了许多。

“以后,每个月至少空出一天。”他看着她说,“像今天这样。”

不是商量,是告知。

黎书禾看着他认真的眼神,心里最后一点关于“耽误工作”的纠结也消失了。

她走上前,轻轻抱住他的腰,把脸埋在他胸前,嗅着他身上混合着青草和阳光的气息,轻声答应:“好。”

建厂五周年。黎书禾没有打算大操大办,只想内部简单庆祝一下。然而,市里工商联和妇联却找上门来,希望将她的厂作为“本市个体经济发展与女性创业典范”,邀请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黎厂长,您白手起家,将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设计的产品还走出了国门,您的经历对很多人都有激励意义啊!”工商联的干部热情地说。

黎书禾有些犹豫,她本性不喜张扬。晚上,她和宋祈年商量这件事。

“你觉得,我该接受采访吗?”她问。

宋祈年正在看军事杂志,头也没抬:“事实而已,有什么不能说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你的成绩,值得被看见。”

他的话总是这样,简洁,却总能切中要害。

黎书禾想了想,确实,她一路走来,虽有坎坷,但每一步都脚踏实地。

如果她的经历能鼓励到其他想要创业的人,尤其是女性,那这采访便有了意义。

“好,那我接受。”她做出了决定。

采访那天,黎书禾穿着自己设计的“禾·韵”系列一套浅杏色的职业套装,从容地坐在焕然一新的厂长办公室里,面对镜头和记者的问题。

她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回避困难,从最初家属院里的缝纫机,到特区见学打开眼界,再到东欧受挫后的反思与调整,她平静地讲述着这五年的风雨历程。

当记者问及她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她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这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丈夫。他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其实,平衡不是牺牲哪一方,而是要学会在不同的角色间切换,并且,”她顿了顿,想起宋祈年的话,“要懂得适时放松那根绷紧的弦。”

采访报道刊发后,在本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黎书禾”这个名字和“禾”牌服装被更多人知晓。

出乎意料的是,这波宣传还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几家之前还在观望的大型企业主动联系,希望能为他们的员工定制高端工装、

甚至有一所本地高校的设计学院,邀请黎书禾去给学生们做一次关于“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讲座。

黎书禾接受了讲座的邀请。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看着台下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面孔,她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对着缝纫机和布料痴迷的自己。

她分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展示了“禾·韵”系列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回答了学生们踊跃的提问。

讲座结束后,好几个学生围着她,希望能到她的工厂实习。

“黎厂长,您的经历太励志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激动地说,“我也想像您一样,做出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特色的设计!”

看着这些年轻人眼中的光,黎书禾深感欣慰。

她意识到,她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服装品牌,更是在播撒种子,或许将来,这些种子中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从学校回来,黎书禾做了一个决定。她在工厂内部设立了“设计新苗奖学金”,每年资助几名有潜力的本地设计专业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

同时,她也加大了与高校的合作,将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宋祈年得知她的决定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