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 111 章(1 / 5)
阳光斜照进西岭小院时,那株名为“阿土”的幼苗已长高了半寸。叶片舒展如掌,脉络里仿佛流淌着微光。孩子们围着它蹲成一圈,用放大镜观察叶面蒸腾的水汽,嘴里念着刚学的顺口溜:“根往下扎,心往上开,信壤说话我不猜。”
上出坐在门槛上剥豆子,手指灵巧地一掐一拧,青皮滚落竹篮,豆粒清脆作响。谢苗蹲在她身边修理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锄头,铁屑簌簌掉落,像时间碎成的星点。林知遥则带着几个实习生在墙角搭简易气象站,风向标是用废弃自行车辐条和塑料瓶盖拼成的,转起来嗡嗡作响,却精准得惊人。
“你说这苗子真能活一百年?”童云清拄着拐杖走过来,眯眼打量那株被众人视若珍宝的绿芽。
“不止。”上出轻轻吹走一粒沾在睫毛上的豆壳,“只要有人记得怎么浇水,它就能一直活下去??不是靠神力,是靠习惯。”
童云清笑了,眼角皱纹堆叠如田垄。“你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在把‘种田’变成一种信仰啊。”
“不全是。”谢苗抬起头,额前汗湿的发丝黏成一缕,“信仰太重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只是想让种地这件事,重新变得理所当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话音未落,地面又是一阵轻颤。这次没人惊慌,反倒有几个孩子兴奋地跳起来:“阿土又要长啦!”
果然,嫩茎顶端微微鼓起,似有新叶酝酿破壳。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母核埋藏处延伸出的地下细丝??那些肉眼几乎不可见的信壤纤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如同血脉悄然织网。它们穿过砖缝、绕过石块、渗入老桑树的根系,甚至悄悄缠上了院中那只生锈的铁锅。
当晚,全球心耕链用户集体收到一段视频推送,来源标记为:南极科考站外缘冰层下30米。
画面模糊晃动,伴随着急促呼吸声。一名戴着防寒面罩的女科学家举着探照灯,照向冰壁深处??那里竟嵌着一片完整的苔藓群落,绿意盎然,与周围死寂的白色形成强烈对比。镜头拉近,苔藓表面浮现出极细微的晶状颗粒,正缓缓脉动,像是在呼吸。
“我们原本以为这里是生命禁区。”她的声音颤抖,“但三天前,冰芯监测系统捕捉到一次低频共振……频率与心耕链启动日完全一致。然后,这些苔藓就开始复苏。更奇怪的是……”她顿了顿,伸手轻触冰面,“它们的生长模式,和你们发布的‘基础信壤激活图谱’一模一样。”
视频末尾浮现一行字:
【请求接入本地生态重建协议。我们愿意成为第一个极地共耕点。】
谢苗看完,沉默良久,转头问上出:“你觉得……极地也能算‘家园’吗?”
“当然。”她正用棉布擦拭一块老旧的罗盘,那是拾荒老人临终前托人送来的遗物。“家从来不只是出生的地方。是你愿意为之弯腰、为之守候的地方。哪怕是在冰窟里种一棵草,那也是归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