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寿杨之行(4 / 5)

加入书签

:“吃‘头脑’还有讲究呢,要配上一壶温热的黄酒,一碟腌韭菜,还有刚出炉的烧麦。”说着,服务员已经将这些配套的食物一一送上桌。

    陈秋铭看着这一桌颇具仪式感的早餐,不禁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啊。”

    尽管努力尝试,陈秋铭和黎晓知还是不太能接受“头脑”的特殊风味。小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悄悄示意服务员上了第二个招牌——铜火锅。

    当冒着热气的铜火锅被端上桌时,陈秋铭眼睛一亮:“这个看起来不错!”

    传统的紫铜火锅,中间烟囱里炭火正旺,周围汤锅中翻滚着浓郁的骨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式食材:手打肉丸、小酥肉、狮子头、烧肉、炸豆腐、粉条、白菜……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铜火锅也是我们寿杨的特色,”李天帛一边帮大家调配料碗,一边介绍,“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暖和又热闹。”

    这次的食物显然更合口味,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火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火锅的蒸汽氤氲上升,在窗前结成细小的水珠,窗外是寿杨老街的景象,仿佛一幅活动的风俗画。

    吃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陈秋铭和李天帛的相识过程。

    “说起来,我和天帛的认识还挺有意思的。”陈秋铭给黎晓知夹了一个肉丸,对小赵说,“那时候我在大学创办历史社团,天帛比我小三届,一入学就对这个社团特别感兴趣,主动来找我报名。”

    李天帛接话道:“那时候老哥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特立独行,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怕。我鼓起好大勇气才去找他呢!”

    “结果一聊发现特别投缘,”陈秋铭回忆道,“天帛虽然比我小几岁,但对很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都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先是线上交流,越聊越投机,后来我就把他拉到我和译阳、得民、广达的群里,大家慢慢就都成了好朋友。”

    李天帛点头:“是啊,那时候我还在犹豫毕业后去哪里发展。老哥跟我说龙城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最后我就考上了龙城寿杨区的城管,虽然是外郊区,但也是享受到了省城的待遇。”

    黎晓知好奇地问:“城管工作辛苦吗?听说很多时候会不被理解。”

    小赵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自豪:“天帛可是我们区里有名的‘温情城管’。他管理的商业街,商户们都和他处得跟亲人一样。上次王大爷家的招牌坏了,还是天帛帮忙联系修理的。”

    陈秋铭赞赏地拍拍李天帛的肩膀:“我这老弟不一样,他很有温情的,对待小商小贩从来都是耐心引导。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想要为民请命,没有大的能耐,但是有多少能耐就用多少。”

    李天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哥过奖了。其实我就是觉得,执法不一定非要冷冰冰的。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了。就像老哥你当老师,不也是讲究‘因材施教’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