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堂前论策(2 / 3)
存农具不足百件,如何解决?又需耗费多少银钱购置?”
这一问直击要害,堂下有学子暗暗咋舌。
许文却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张清单:“学生已打听清楚,青州城内铁匠铺打造一套耕犁需银三钱、锄头二钱,若官府批量定制百套,可压价至四十五两;另外,可从农户家中征集废弃的旧农具,稍作修缮即可使用,预计只需雇工十名,每日工钱一百文,十日便可修缮五十套农具。两项合计,不过六十五两银。”
秦同知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与南宫珏交换了个眼神,又看向另一旁的赵生:“张生,你策论中说要’简化户籍统计之法’,现行的’鱼鳞册’已有百年规制,你如何简化?”
赵生站起身,手里捧着一本自制的账簿:“回大人,现行鱼鳞册按‘里甲’分类,每里一册,查找流民户籍需逐册翻阅,费时费力。学生建议按‘原籍、性别、技能’重新分类造册,比如将懂铁匠、木工的流民单独登记,需招工时有据可查;同时用画符代替文字标注——如方形代表有田产、方形代表无业,统计时一目了然,可节省三成人力。”
说着,他翻开账簿展示:“学生已按此方法登记了城郊五十户流民,原本需半日查清的人数、技能,如今一炷香便可完成。”
南宫珏接过账簿翻了翻:“此法虽简,却需重新统计全州户籍,需多少人手?耗时多久?”
“只需抽调吏员五名、识字学子十名,按’先流民、后住民’的顺序统计,预计三月可完成,每月工钱共计二十两,三月经费六十两。”
赵生对答如流,“且统计完成后,日后户籍变更只需在原册上修改符号,无需重抄整册,长远来看更省人力。”
堂下有个穿蓝衫的学子忍不住开口:“秦大人,学生以为,治理当以德治为先,流民安置重在安抚其心,这般斤斤计较银钱,是否失了仁政之本?”
秦同知放下策论文稿,目光扫过那学子:“仁政需以实力为根基。青州府库每月支出大量银钱,用于民生、军饷、官俸,若按你所说只讲安抚、不计成本,不出半年便会粮尽银空,到时分文无有,如何安抚流民?是让他们饿着肚子听讲仁政吗?”
那学子顿时语塞,垂下了头。
秦同知又看向许文:“你策论中说,若流民开垦荒地,三年后需缴纳’什一税’,为何定在三年?而非五年或一年?”
许文躬身答道:“学生考虑到,荒地需两年改良才能丰产。若一年便征税,流民无利可图,必不愿垦荒;若五年免税,官府损失过多,难以支撑其他开支。三年是折中之道,既让流民有奔头,又能让官府逐步收回成本。且学生建议,若一名流民三年内能开垦二十亩以上荒地,可额外奖励布一匹,以资鼓励。”
南宫珏开口问道:“你这些盘算,可有依据?还是凭空臆想?”
“学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