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众将归来,朕即天子(1 / 4)
赵安让天工院迅速进入其应有的状态后,又亲自执掌格物院,命加入的贤才编撰《格物报》,围绕着古人常说的“天圆地方”展开辩论,并将精彩的论述刊登在报纸上。
身为引领者,他并没有直接说乘船从大赵出发,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绕一圈后都会回到大赵,更没有说所在的这个空间是椭圆形的。
他要做的是,让世人多思辨,多讨论,多践行。
如此一来,既能出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也能让世人真正睁开眼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这样才能为工业革命提供思想土壤。
必须得说,报纸是个好东西。
自从他让东方绮推出报纸以来,这几年大赵的报业发展得极快。
各种日报、商报、晨报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朝廷的政策能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四方。
为了便于管理,他还在礼部专设了刊印和报业司。
又过了几日,春闱举行,随后便是殿试。
赵安出的考题便是“格物致知”。
这次参加科举的人数达到了史上之最,新科进士的人数也是超过了上一次。
令人欣慰的是,和上次诸多学子还是读死书,轻实务相比,此番金榜题名的学子都曾深入田间地头或者走入百姓之中体察民情,知行合一。
武举中榜者也很多。
而且赵安又发现了一批好苗子。
他准备以这届武举为契机,探索建立一套成熟的机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大赵培养将才,避免将来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一如既往,他亲自在国子监对所有中榜者进行培训。
时间也是大幅增加,长达一个半月。
这是增加君臣之谊,同时也是了解他们,以便更好任用的好机会。
天子门生!
他真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门生来对待,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能教的基本上都教了!
在他们赶赴各地任职的前夕,他还特意带着百官为他们践行,以示看重和期许!
沈卓和张铭也在这时奉命回到了洛京。
赵安冲着两人道:“自古商贾难为官,但本王偏要让你们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在大赵行走,更何况你们的功绩摆在这,本王任你们为金紫光禄大夫,如何?”
金紫光禄大夫在大赵乃是正三品的文散官。
虽仅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但地位显赫,属于朝廷重臣。
何况古往今来,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两人都很激动道:“多谢王爷!”
相比于张铭出身官宦世家,出身商贾之家的沈卓要更有感触。
他老泪纵横道:“王爷,若是没有你,天下商贾又怎么可能有如今的地位?我们真是跟对人了,相信即便是千百年后,商贾但凡提起你,也会对你感恩戴德。”
赵安微微一笑道:“你们应该也都听说本王要开启工业革命,势必能猜到本王为何要重商了。”
“此番让你们来京,就是要与你们商讨如何让各地的小作坊变成公司化运营,还要官民同时推进。”
张铭连忙道:“刚到洛京,我们便慕名去了制香坊,看到他们的规模和管制的方式,受益良多。”
“那叫‘管理’!”
赵安沉声道:“管理公司可是一门大学问,你们要好好摸索。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本王又想多为后世做一些事,肯定要辛苦你们了。”
“不辛苦!不辛苦!”
沈卓慌忙道:“现在天下商贾无不期待大赵的工业革命,也都是斗志昂扬,想要借着王爷赐予的这股东风,有所作为。近来加入商会的商贾可谓暴增,今后只怕也会越来越多。”
“商会要充分利用起来。”
赵安喝
↑返回顶部↑